《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时间: 2025-01-06 14:11:18

梅花吹入谁家笛,

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

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

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

轻风花满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冯延巳的《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

梅花吹入谁家笛,
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
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
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
轻风花满檐。

白话文翻译:

梅花的香气飘散到谁家笛声中,
夜深时分,行云在空中凝聚成碧色。
我侧靠着枕头无法入睡,
远方的关山,亲人还未归来。
那声音如同幽怨般消逝,
云气断了,皓月如霜般清澈。
月影投下重重帘幕,
轻风中花瓣满满洒落在屋檐。

注释:

  • 梅花:梅花在古代文人诗歌中常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指笛子,这里可能象征着悠扬的音乐。
  • 行云:指空中的云朵,描绘夜空的景象。
  • 欹枕:侧着枕头,形容难以入睡的状态。
  • 关山:指遥远的山关,象征离别与思念。
  • 幽怨:深沉的怨恨与忧伤。
  • 澄霜月:清澈如霜的月亮,描绘夜色的清冷。
  • 重帘:指的是窗帘,意味着室内的幽静。
  • 轻风:微风,带来花香的气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903-960),字季明,号小山,唐代著名的词人之一,晚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代表,因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爱情、思乡等主题,风格上受唐诗影响,兼具婉约与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冯延巳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的高峰期。诗中描绘梅花、月色、幽怨,显现出对亲人思念与孤独的情感,反映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切理解。

诗歌鉴赏:

《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是一首极具情感张力的词作。诗人在梅花的香气与音乐的交融中,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对孤独的无奈。开篇以“梅花吹入谁家笛”引入,给人一种清新而又幽远的感觉,仿佛梅花的芳香随风而来,飘散到某个寂静的夜晚。

接着,诗人描绘了夜空中的“行云”,这一意象不仅增强了夜晚的宁静,也营造出了一种凝重的氛围。“欹枕不成瞑”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睡的心情,情感愈加浓烈。此时,关山阻隔,远方的人尚未归来,尽显思念的苦楚。

“声随幽怨绝”描绘了音符与情感的消散,仿佛连音乐也带走了诗人的幽怨。“云断澄霜月”则将月亮的清冷与诗人的孤独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月影和花瓣的描写,则在静谧中增添了一丝生动,使得整首词既有孤寂之感,又有自然的美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梅花吹入谁家笛”:梅花的香气与悠扬的笛声交织,暗示着一种美好而遥远的情感。
    • “行云半夜凝空碧”:夜空中的行云,意象清晰,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欹枕不成瞑”:表现思念的痛苦,难以入眠的状态。
    • “关山人未还”:象征时空间的阻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声随幽怨绝”:音乐与情感的消逝,表现孤独。
    • “云断澄霜月”:清冷的夜空,与孤独的心情相呼应。
    • “月影下重帘”:重重的帘幕下,暗示着内心的沉重。
    • “轻风花满檐”:轻风中,花瓣飞舞,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香气与笛声结合,暗示情感的交融。
    • 拟人:将声与情感结合,表现内心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词在对仗上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梅花与月光的意象,表达人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美与人心情的相互映衬,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代表着思念的情感。
  • 笛声:象征音乐的美好,承载着情感的寄托。
  • 行云: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幻。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是夜晚的主角。
  • 轻风:带来花香,象征生命的柔和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菩萨蛮·梅花吹入谁家笛》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冯延巳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行云”是用来描绘: A. 夜空的景象
    B. 诗人的思念
    C. 梅花的芬芳
    D. 风的轻柔

  3. 诗中“月影下重帘”暗示了: A. 自然的美
    B. 诗人的孤独
    C. 亲人的归来
    D. 音乐的消逝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样表达思念与孤独,但更侧重于对往昔的追忆和情感的执着。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强调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同样细腻而深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唐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