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虞衡王郎中》

时间: 2024-09-19 22:10:27

倏忽三载别,故园春又残。

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

野服从相笑,尘冠未许弹。

惟余千里梦,夜夜绕长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虞衡王郎中
作者: 刘师邵 〔明代〕

倏忽三载别,故园春又残。
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
野服从相笑,尘冠未许弹。
惟余千里梦,夜夜绕长安。

白话文翻译

转眼已经三年没见,故乡的春天又要过去了。
借着春风我向你问候,看到月亮时我常常靠在栏杆上思念。
身穿随便衣服的朋友们在一旁嬉笑,而我满身尘埃却不敢弹奏乐器。
唯有在梦中千里之外的你,夜夜在长安城的周围萦绕。

注释

字词注释

  1. 倏忽:瞬间,转眼间。
  2. 三载别:三年的离别。
  3. 故园:故乡。
  4. 春又残:春天又要过去了。
  5. 问讯:询问。
  6. 每:常常。
  7. 凭阑:靠在栏杆上。
  8. 野服:随便的衣服。
  9. 尘冠:指尘世的官帽或虚名。
  10. 余:只剩下。
  11. 千里梦:千里之外的梦境。

典故解析

  • “千里梦”:象征远方的思念,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怀念与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师邵,明代诗人,字子梁,号捧心,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离开故乡三年后,正值春天,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寄虞衡王郎中》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人在离开故乡三年后,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诗的开头“倏忽三载别”直接点出离别的时间,带有一丝惆怅与无奈。春天的残缺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浓烈。

“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两句,描绘了诗人借助春风与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月亮成为了思念的媒介,增添了诗的意境。接下来的“野服从相笑,尘冠未许弹”则展现了诗人身处的环境与心境,虽有朋友相伴,却难以释怀对故乡的牵挂,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孤独。

最后一句“惟余千里梦,夜夜绕长安”更是点睛之笔,梦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影随形,长安也象征着繁华和喧嚣,形成了对比,揭示了诗人在繁华中却无法得到的内心宁静。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倏忽三载别:时光飞逝,三年已过,离别的时间令人感慨。
  2. 故园春又残:故乡的春天又将过去,暗示着时间的无情与失落。
  3. 因风数问信:借着春风向友人问候,显示出对友人的关注。
  4. 见月每凭阑:月光照耀,诗人常常在栏杆上驻足思念,表现出孤独的心情。
  5. 野服从相笑:朋友们穿着简单的衣服嬉笑,形成一种轻松的氛围。
  6. 尘冠未许弹:诗人虽身处轻松环境,但却因身份与尘世的束缚无法尽情抒发。
  7. 惟余千里梦:梦中对远方的思念成为唯一的寄托。
  8. 夜夜绕长安:长安象征着繁华,却是诗人思念的源泉,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梦境,寓意深远。
  • 对仗:如“因风数问信,见月每凭阑”,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
  • 排比:通过“倏忽”、“因风”、“见月”等排比手法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对亲友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

意象分析

  1. 故园:象征着亲情和归属感,代表着诗人的根。
  2. :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在这里却是逝去的暗示。
  3. 月亮:作为思念的寄托,代表着遥远的美好回忆。
  4. 栏杆:象征着诗人对过去的依恋和无法跨越的障碍。
  5. 长安:象征繁华,却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倏忽三载别”意思是:
    A. 三年没见
    B. 一瞬间
    C. 别离已久
    答案:A

  2.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象表达思乡情感?
    A. 春风与明月
    B. 雪花与大海
    C. 夕阳与星空
    答案:A

  3. “惟余千里梦”在诗中代表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友人的怀念
    C.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旅夜书怀》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使用“床前明月光”作为意象,简洁而深情。
  • 《旅夜书怀》:通过描绘旅行中的孤独与思乡,展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具有相似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刘师邵研究》
  • 《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