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蚕》

时间: 2025-01-04 11:00:02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白话文翻译:

辛勤努力得到的蚕茧不满一筐,夜晚在灯下缫丝时心中的怨恨更加深长。 穿着华丽衣服的人不知道这衣服的来之不易,只贪图衣服上绣着的鸳鸯图案。

注释:

  • 辛勤:辛苦勤劳。
  • 茧:蚕吐丝结成的壳,用于缫丝。
  • 不盈筐:不满一筐,形容数量少。
  • 缫丝:将蚕茧的丝抽出,加工成丝线。
  • 恨更长:怨恨更加深长。
  • 著处:穿着的地方,指穿着衣服的人。
  • 来处苦:指制作衣服的辛苦过程。
  • 贪:贪图,追求。
  • 绣鸳鸯:在衣服上绣的鸳鸯图案,象征美好和恩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贻恭,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首诗通过描绘蚕农的辛勤劳动和衣着华丽者的无知,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艰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观察到蚕农的辛苦劳动和衣着华丽者的无知后,诗人有感而发,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评和对劳动者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蚕农的辛勤劳动和衣着华丽者的无知,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艰辛。诗中“辛勤得茧不盈筐”描绘了蚕农的辛苦,而“灯下缫丝恨更长”则表达了蚕农在夜晚继续劳作时的怨恨。后两句“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则尖锐地批评了那些只知享受不知劳动艰辛的人。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辛勤得茧不盈筐:描绘了蚕农辛苦劳动,但收获甚微的情景。
  2. 灯下缫丝恨更长:表达了蚕农在夜晚继续劳作时的怨恨和无奈。
  3. 著处不知来处苦:批评了那些只知享受不知劳动艰辛的人。
  4. 但贪衣上绣鸳鸯:指出这些人只贪图表面的华丽,忽视了背后的辛勤。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蚕农的辛勤和衣着华丽者的无知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 拟人:“恨更长”赋予了蚕农的怨恨以生命,使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批判社会不公和同情劳动者的艰辛。通过描绘蚕农的辛勤劳动和衣着华丽者的无知,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 茧:象征着蚕农的辛勤劳动和微薄的收获。
  • 灯下缫丝:象征着蚕农夜晚继续劳作的艰辛。
  • 绣鸳鸯:象征着华丽和美好,但也反衬出衣着华丽者的无知和贪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辛勤得茧不盈筐”描绘了什么情景? A. 蚕农的辛苦劳动和微薄的收获 B. 蚕农的丰收 C. 蚕农的懒惰 D. 蚕农的贪婪

  2. 诗中“灯下缫丝恨更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蚕农的喜悦 B. 蚕农的怨恨和无奈 C. 蚕农的满足 D. 蚕农的平静

  3. 诗中“著处不知来处苦”批评了什么? A. 蚕农的辛苦 B. 衣着华丽者的无知 C. 社会的公平 D. 劳动的价值

  4. 诗中“但贪衣上绣鸳鸯”指出什么? A. 衣着华丽者的无知和贪婪 B. 蚕农的辛勤 C. 社会的公平 D. 劳动的价值

答案:1. A 2. B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描绘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苦难。
  • 杜甫《兵车行》:通过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幸。

诗词对比:

  • 蒋贻恭《咏蚕》与白居易《卖炭翁》:两者都通过描绘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者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蒋贻恭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读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