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亦非禅师》

时间: 2025-01-01 16:21:15

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

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

王气只今回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

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卓锡何年自石头,禅心孤迥禁城幽。
秪园旧接陶彭泽,芋火曾盟李邺侯。
王气只回来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
平乘一涕尘根在,此理吾师见许不。

白话文翻译:

这位禅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石头山修行的呢?他的禅心孤独而清高,在禁城中显得格外幽静。只见那旧日的园子与陶渊明、彭泽相连,曾与李白、邺王结下过深厚的情谊。如今王气只回到紫极,法轮似乎要借助阎浮的柱子。平静中我流泪,世间的尘根依然存在,这种道理,我的老师是能理解的。

注释:

  • 卓锡:指高僧出游讲经,锡为“赐予”,引申为“授教”。
  • 石头:指石头山,禅宗名山,象征修行之地。
  • 禅心:指修行者的内心,清静无染。
  • 禁城:指古代的皇宫,象征深邃和孤独。
  • 陶彭泽:指陶渊明,彭泽即是陶渊明的别号,代表隐逸之士。
  • 芋火:指诗人李白与邺侯的交情,象征友谊与热情。
  • 王气:君主的气象,象征权力。
  • 法轮:佛教的象征,象征教义的传播。
  • 尘根:指世俗的烦恼和执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邦彦(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出隐逸的情怀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访亦非禅师》创作于明代,正值佛教文化影响力较大的时期。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亦非禅师的敬仰与对禅宗思想的探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禅宗的关注与研究。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访友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亦非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开篇便以“卓锡何年自石头”引入,既是对禅师出道的追溯,也是对其修行生涯的敬意。接下来的“禅心孤迥禁城幽”,则描绘出禅师内心的宁静与孤高,形成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诗中提到“秪园旧接陶彭泽”,这不仅是对古代隐士陶渊明的致敬,也是对与友人交往的缅怀,呈现出一种人际关系的温暖。再进一步“王气只回来紫极”,则对权力的冷淡与对自由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世俗权势的淡泊。

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对禅宗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友谊和自我修行的感悟。在“平乘一涕尘根在”中,诗人以泪水表达对世俗烦恼的无奈与反思,最后一句“此理吾师见许不”,则是对禅理的思考,既体现出对师承的尊重,也反映出诗人追求真理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卓锡何年自石头:追问禅师何时开始在石头山修行,体现了对其求道经历的好奇。
  2. 禅心孤迥禁城幽:描绘禅师心境的孤高与宁静,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 秪园旧接陶彭泽:提及与陶渊明等人的友谊,暗示传统隐逸文化的延续。
  4. 芋火曾盟李邺侯:回忆与李白的交往,表现出对文学与友谊的珍视。
  5. 王气只回来紫极:指涉君主的气息与权力,表达对世俗权力的冷淡。
  6. 法轮应借柱阎浮:暗示佛法的传播与交流,反映出对宗教思想的尊重。
  7. 平乘一涕尘根在:流泪自省,表达对世俗烦恼的感怀。
  8. 此理吾师见许不:对禅理的思考,体现出对老师和智慧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王气只回来紫极,法轮应借柱阎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禅心孤迥”,将内心的清净与孤高形象化。
  • 提喻:通过提及历史人物陶渊明、李白等,丰富了诗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亦非禅师的敬仰,探讨了修行、友谊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追求,展现了超越尘世的智慧。

意象分析:

  • 石头:象征修行之地,代表着静谧与思考。
  • 禁城:体现出世俗权力的深邃与内心的孤独。
  • 陶彭泽:代表隐逸文化,象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 芋火:象征友谊的温暖与文学的交融。
  • 法轮:佛教的象征,代表智慧的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头”指的是哪位禅师的修行地? A. 李白
    B. 亦非禅师
    C. 陶渊明
    D. 邺侯

  2. “禅心孤迥”中的“孤迥”意指什么? A. 孤独且高远
    B. 热闹
    C. 亲切
    D. 复杂

  3. 诗中提到的“平乘一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伤感与反思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饮酒》-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访亦非禅师》与《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思考与人际情感的珍视,但《访亦非禅师》更侧重于对禅宗的探索,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禅宗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