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烟波》

时间: 2025-01-01 16:19:21

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

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漻漻方入暝。

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

意思解释

晚秋烟波

作者: 文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直于一丈素,写尽千里景。
云山杳杳已成秋,烟水漻漻方入暝。
君应无心得此画,我岂有言能尔咏。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笔直而清晰,描绘了千里之外的美景。云雾缭绕,山峦隐约,已经进入了秋天,烟波浩渺,渐渐地被夜色吞没。你应该不会对此画产生什么感悟,而我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它的美丽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直于一丈素: 直笔在一丈长的白纸上,形容画工精湛。
  • 千里景: 形象地指代画中的辽阔景色。
  • 云山杳杳: 云雾缭绕的山峦,形容秋天的模糊景象。
  • 烟水漻漻: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轻微的波动及雾气的弥漫。
  • : 夜晚,暗淡的意思。
  • 君应无心得此画: 你可能不会对这幅画有太多的感觉。
  • 我岂有言能尔咏: 我又怎能用语言来赞美它呢?

典故解析: 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与秋天的意象相结合,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追求与细腻观察。诗中“云山杳杳”与“烟水漻漻”的描写,常见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字子华,号靖节,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和诗人。他以山水画而闻名,崇尚自然,主张“画中有诗”,其诗作常与画作相辅相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文同晚年,借着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晚秋烟波》是一首精致的山水诗,文同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观。诗的开篇就用“直于一丈素”来说明绘画的技巧,接着通过“千里景”体现出画作的广阔。这种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诗中“云山杳杳”描绘了秋天的朦胧,而“烟水漻漻”则让人感受到水面的轻柔波动,仿佛置身于这幅画中。诗的后半部分则表现了诗人与画之间的深刻感悟,既有自谦之意,也流露出对艺术表达的无奈。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文同作为诗人和画家的独特视角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直于一丈素: 直接在一丈长的纸上作画,显示出画家的技艺。
  • 写尽千里景: 描绘出千里之外的壮丽景色,扩大了艺术的视野。
  • 云山杳杳已成秋: 已是秋天,山间的云雾显得模糊,传达出秋天的萧瑟感。
  • 烟水漻漻方入暝: 烟波缥缈,夜色渐浓,增添了一种神秘与宁静的氛围。
  • 君应无心得此画: 你可能不会从这幅画中体悟出什么深意。
  • 我岂有言能尔咏: 我又怎能用言语来赞美这幅画呢?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景色与情感结合,营造出意境深远的画面。
  • 拟人: 云山、烟水的描写富有生气,仿佛它们在诉说着故事。
  • 对仗: “云山杳杳”和“烟水漻漻”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晚秋的景象,表达了文同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表达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艺术创作的无奈,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一丈素: 象征画纸,代表艺术创作的基础。
  • 千里景: 象征辽阔的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 云山: 代表秋天的自然变化,带有淡淡的忧伤。
  • 烟水: 传达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云山杳杳”意指什么?

    • A. 秋天的美景
    • B. 模糊的山峦
    • C. 清晰的天空
  2. “我岂有言能尔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 A. 自信
    • B. 无奈
    • C. 快乐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艺术的反思
    • C.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诗中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局的感慨,但背景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杜甫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忧虑,而文同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 王维《山居秋暝》: 两者皆描绘了自然的美,王维更注重于安静的内心世界,而文同则在朦胧的意象中透出一种对艺术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文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