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时间: 2025-01-01 11:09:25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

何以言之?

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

人生几何?

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

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

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

山水既尔,人亦其然。

衮乎对此,与我分手。

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白话文翻译:

大丈夫谁没有远大的志向呢?我和宗衮在两年之间,多次相聚又分离,分离又相聚,所经过的路途总计有三万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去年春天在京师相会,那时我去了桂林,宗衮去了滑台;今年秋天,我们不期而遇在桂林,不久他又因公务返回滑台。这样舟车往返,难道不有三万里吗?人生短暂,却如此迅速地聚散,距离如此遥远,知己难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十一月,几位朋友在野外为我饯行。霜天清冷,低垂的朱崖显得格外醒目。加上万重尖山,平地耸立,黑如铁色,尖锐如笔锋。还有阳江和桂江,绕过军城向南流去,喷涌入海,横浸三山,中朝的群公怎能知道在遥远的边疆有这样的山水?山水如此,人亦如此。宗衮啊,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即将分别。忘记我尚可,怎能忘记这壮丽的山水呢!

注释:

  •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大丈夫,指有志向的人。四方志,指远大的志向。
  • 宗衮:指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朋友。
  • 京师:指唐朝的都城长安。
  • 桂林:地名,今广西桂林市。
  • 滑台:地名,今河南滑县。
  • 王事故也:因公务的原因。
  • 辽夐:遥远。
  • 朱崖:红色的山崖。
  • 阳江桂江:两条江河名,流经桂林地区。
  • 沧海:指大海。
  • 三山:指神话中的三座仙山。
  • 中朝群公:指朝廷中的官员。
  • 遐荒:边远荒凉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华,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这首诗是任华为送别宗判官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任华与宗判官因公务频繁往来于京师、桂林和滑台之间,诗中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与宗判官的多次相聚与分离,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远大志向的追求。诗中,“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一句,凸显了诗人和宗判官的远大抱负。诗人在描述自然景观时,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如“尖山万重”、“黑是铁色”、“锐如笔锋”,以及“阳江桂江”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最后,诗人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作结,强调了自然美景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友情和自然美景在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开篇提出问题,强调大丈夫应有远大的志向。
  •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说明诗人与宗判官在两年间的频繁往来。
  • 会而离,离而会:描述他们多次相聚又分离的情况。
  • 经途所亘,凡三万里:总计他们经过的路途有三万里。
  • 何以言之:解释为什么这么说。
  • 去年春会于京师:去年春天在京师相会。
  • 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那时诗人去了桂林,宗判官去了滑台。
  • 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今年秋天,他们不期而遇在桂林。
  • 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不久宗判官又因公务返回滑台。
  •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舟车往返的路途总计有三万里。
  • 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人生短暂,聚散迅速,距离遥远。
  • 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知己难寻,还有什么可说的。
  •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十一月,几位朋友在野外为诗人饯行。
  •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霜天清冷,低垂的朱崖显得格外醒目。
  • 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万重尖山,平地耸立。
  •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山色黑如铁,尖锐如笔锋。
  • 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阳江和桂江绕过军城向南流去。
  • 喷入沧海,横浸三山:江水喷涌入海,横浸三山。
  • 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朝廷中的官员怎能知道在遥远的边疆有这样的山水。
  • 山水既尔,人亦其然:山水如此,人亦如此。
  • 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宗判官面对这样的景色,即将与诗人分别。
  • 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忘记我尚可,怎能忘记这壮丽的山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用铁色和笔锋比喻山的颜色和形状。
  • 拟人:如“霜天如扫”,将霜天拟人化为清扫的样子。
  • 对仗:如“会而离,离而会”,对仗工整,表达了聚散的频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描述与宗判官的多次相聚与分离,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壮丽山水的赞美,并强调了自然美景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分析:

  • 尖山万重:形容山峰众多,高耸入云。
  • 黑是铁色:形容山的颜色深黑如铁。
  • 锐如笔锋:形容山的形状尖锐如笔锋。
  • 阳江桂江:形容江河的壮阔景象。
  • 沧海:形容大海的广阔。
  • 三山:指神话中的三座仙山,象征着遥远和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宗衮”是指: A. 诗人自己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上司 D. 诗人的学生

  2. 诗中提到的“京师”是指: A. 长安 B. 洛阳 C. 桂林 D. 滑台

  3. 诗中提到的“三万里”是指: A. 诗人与宗衮的距离 B. 诗人与宗衮的往来路途 C. 诗人的旅行计划 D. 诗人的想象

  4. 诗中提到的“阳江桂江”是指: A. 两条江河名 B. 一座山名 C. 一个地名 D. 一个人名

答案:

  1. B
  2. A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送别。
  • 李白《送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诗词对比: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两者都是送别诗,但王勃的诗更注重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和祝福,而任华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诗句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下一句是什么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上一句是什么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下一句是什么

何以言之?上一句是什么

何以言之?下一句是什么

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上一句是什么

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下一句是什么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上一句是什么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下一句是什么

人生几何?上一句是什么

人生几何?下一句是什么

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上一句是什么

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下一句是什么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上一句是什么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下一句是什么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上一句是什么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下一句是什么

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上一句是什么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下一句是什么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上一句是什么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下一句是什么

会而离,上一句是什么

会而离,下一句是什么

离而会,上一句是什么

离而会,下一句是什么

经途所亘,上一句是什么

经途所亘,下一句是什么

凡三万里。上一句是什么

凡三万里。下一句是什么

何以言之?上一句是什么

何以言之?下一句是什么

去年春会于京师,上一句是什么

去年春会于京师,下一句是什么

是时仆如桂林,上一句是什么

是时仆如桂林,下一句是什么

衮如滑台;今年秋,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