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溪上作》

时间: 2025-01-19 14:47:55

日暮东溪上,秋深景寂寥。

叶稀林影薄,水落岸痕高。

野烧明江岛,渔舟入浦桥。

故人烟水隔,怅望首空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暮东溪上,秋深景寂寥。
叶稀林影薄,水落岸痕高。
野烧明江岛,渔舟入浦桥。
故人烟水隔,怅望首空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诗人在东溪旁感受到的秋天的深沉与寂寥。树林里树叶稀疏,影子变得朦胧,水位低落,岸边的痕迹显得高耸。远处野火烧过的江岛显得格外明亮,渔舟缓缓驶入河岸的桥旁。此时,诗人只能遥望远方,因故人与自己隔着烟水而感到惆怅,心中无奈地抚首叹息。

注释:

  •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指黄昏时分。
  • 东溪:指东边的小溪,营造出自然环境的静谧。
  • 景寂寥:景色显得格外孤寂。
  • 叶稀林影薄:树叶稀疏,树影变得稀薄,表现秋天的萧条。
  • 水落岸痕高:水位下降,岸边的痕迹显得高,营造出秋季水位变化的景象。
  • 故人:指与诗人交情深厚的朋友或知己。
  • 烟水隔:烟雾和水流阻隔了彼此,增加了思念的距离。
  • 怅望:内心感到惆怅,盼望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本诚,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秋晚游览东溪时,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与对故人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这种情感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诗歌鉴赏:

《秋晚溪上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自然风光和内心的孤寂。诗的开头“日暮东溪上”便设定了一个黄昏的场景,随着日落而来的不仅是外界的景象变化,更是诗人内心情绪的波动。接下来的“秋深景寂寥”描绘了秋季的深远与寂静,暗示着孤独的氛围。诗人通过“叶稀林影薄”与“水落岸痕高”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萧条的景象,仿佛预示着生命的流逝与时光的无情。

“野烧明江岛,渔舟入浦桥”表现出远处的江岛因野火而显得明亮,渔舟缓缓驶入,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然而这一切却无法掩盖诗人内心的惆怅。最后一句“故人烟水隔,怅望首空搔”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因与故人相隔而感到无奈与忧伤,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感。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反映了人对友谊的渴望与对人生孤独的感慨。诗人在深秋的静谧中,凝聚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暮东溪上:黄昏时分,诗人独自坐在东溪旁,设置了宁静的氛围。
  2. 秋深景寂寥:描绘了深秋时分景色的萧瑟与孤寂。
  3. 叶稀林影薄:树叶稀疏,影子淡薄,表现出秋季的枯寂。
  4. 水落岸痕高:水位下降,岸边的水痕相对显得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5. 野烧明江岛:远处的江岛因野火而显得明亮,形成对比。
  6. 渔舟入浦桥:渔舟驶入河岸的桥旁,描绘了生活气息。
  7. 故人烟水隔:与故人相隔,烟雾和水流形成障碍,表达思念之情。
  8. 怅望首空搔:诗人无奈地抚首叹息,感受到内心的惆怅。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景象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景物被赋予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 意象:秋天、溪水、故人等意象相互交融,形成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人的思念,体现了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萧条与思考,代表着成熟与结束。
  • 溪水:象征着流逝的时间,润泽着诗人的思绪。
  • 故人:代表着友情与思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日暮”指的是什么时候? A. 上午
    B. 中午
    C. 黄昏
    D. 晚上

  2.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 A. 秋风
    B. 烟水
    C. 渔舟
    D. 以上皆是

  3. 诗中提到的“野烧明江岛”给人怎样的感觉? A. 繁华
    B. 萧条
    C. 热闹
    D. 明亮

答案

  1. C
  2. D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本诚的《秋晚溪上作》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本诚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故人的思念,而王维则更多地展现了山中宁静的美与心灵的恬淡。两者在意境上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