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蟾宫 中秋》

时间: 2025-01-19 15:27:45

风尖云嫩山容瘦。

数飞鸟、鸦前鹊后。

夜阑带醉听箫声,恍瞥见、谁家红袖。

蟾钩穿过疏林骤。

桂子落、满山金镂。

桥边错认玉人来,惹裙带、暗香偷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尖云嫩山容瘦。数飞鸟鸦前鹊后。夜阑带醉听箫声,恍瞥见谁家红袖。蟾钩穿过疏林骤。桂子落满山金镂。桥边错认玉人来,惹裙带暗香偷嗅。

白话文翻译:

微风轻拂,云朵柔嫩,山影显得瘦削。几只飞鸟在乌鸦前、喜鹊后飞翔。夜深人静,我醉意朦胧,耳边传来箫声,恍惚间似乎见到谁家红袖飘动。月亮的钩状光辉穿过稀疏的树林,桂花瓣纷纷落下,仿佛山上镶满了金色的花朵。桥边我误认了那位玉人,竟被她裙带的暗香所吸引。

注释:

  • 风尖:微风轻拂之意。
  • 云嫩:形容云彩柔嫩的状态。
  • 夜阑:夜晚将尽,时已深沉。
  • 箫声:指箫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 蟾钩:指月亮的形状,像钩子一样。
  • 桂子:桂花,象征着中秋。
  • 暗香:指香气隐约可闻。

典故解析:

  • 红袖:古代女子的衣袖,常用来形容妩媚的女子。
  • 月亮与桂花:中秋节的象征,代表团圆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笠,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诗人生活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常以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创作背景:

《步蟾宫 中秋》写于中秋佳节,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怀,以及对美好景象和团圆情感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精致的意象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一种淡淡的愁思与浪漫情怀。开头几句描绘了山的瘦削和飞鸟的姿态,仿佛在展现出一种秋天的清冷与孤寂。接下来的“夜阑带醉听箫声”,则将诗人醉于秋夜、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境生动展现,箫声在宁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动人,带来一种优雅的氛围。

“恍瞥见谁家红袖”一句,诗人通过意象引导读者的思绪,似乎在思念某个特别的人,红袖的出现使得这种思念更加生动而具体。接下来的描写则转向了自然景观,“蟾钩穿过疏林骤”,用月亮的形状与疏密的树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最后两句“桥边错认玉人来,惹裙带暗香偷嗅”,以一位女子的出现结束,暗香四溢,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令人沉醉。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秋佳节的独特魅力,既有自然的清丽,又有情感的深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尖云嫩山容瘦:描绘秋天微风和云彩,山显得憔悴,表现出秋天的气息。
  2. 数飞鸟鸦前鹊后:几只飞鸟在乌鸦和喜鹊之间穿梭,展现秋夜的生动。
  3. 夜阑带醉听箫声:夜深了,醉意朦胧,听到悠扬的箫声。
  4. 恍瞥见谁家红袖:恍惚中似乎看见了某家女子的红袖,表现思念之情。
  5. 蟾钩穿过疏林骤:月光透过稀疏的树林,描绘出幽静的环境。
  6. 桂子落满山金镂:桂花瓣飘落,仿佛把山装点成金色,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7. 桥边错认玉人来:在桥边误认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表现诗人对美的向往。
  8. 惹裙带暗香偷嗅:裙带散发的香气,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蟾钩”比喻月亮,生动形象。
  • 拟人:如“桂子落满山金镂”,赋予桂花生命。
  • 对仗:如“飞鸟鸦前鹊后”,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夜的景象展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知与情感的抒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秋的来临,带来变化。
  • :代表着柔和与轻盈,暗示着思绪的飘渺。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贯穿中秋主题。
  • 桂花:代表着中秋的传统象征,寓意香甜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红袖”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
    B. 思念
    C. 悲伤
    D.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琵琶
    B. 古筝
    C. 箫
    D. 笛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步蟾宫 中秋》与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对比,苏轼通过月亮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而邵笠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