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
白话文翻译:
这根栗树的拐杖来自匡山的顶峰,百棵树中只有一棵。虽然是野僧所得到的,但我仍然害怕岳神会知道。画中明月的冷光依旧在,指向空中的云彩,秋天的片云慢慢移动。应当留步慢行,日后再去拜访峨嵋山。
注释:
- 栗杖:用栗树制作的拐杖。
- 匡顶:指匡山的顶峰。
- 百中无一枝:在百棵树中只有一棵,形容非常稀少。
- 野僧:指山中的僧人。
- 岳神:山神,古人信仰的山的神灵。
- 画月:画中有明月,寓意清冷。
- 蹇步:蹇,缓慢的意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曹松,唐代诗人,以其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山中,作者在行旅中遇到一位僧人,因得到一根珍稀的栗杖而感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行程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质朴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诗的开头,作者以“栗杖出匡顶,百中无一枝”引入,既描述了拐杖的珍贵,也暗含了自然的稀有之美。紧接着,提到“野僧得”,则通过“虽因”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这根拐杖的珍惜与不安,预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复杂关系。
接下来的“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则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又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这种意象的转换,既是一种自然的写照,也是心境的反映,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最后的“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旅程的期待与谨慎,点明了诗中的主题思想:在面对大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中,仍然要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期待与自然的再次相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栗杖出匡顶:展示拐杖的来源,强调其稀有性。
- 百中无一枝:进一步强调珍贵。
- 虽因野僧得,犹畏岳神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对野僧生活的理解。
- 画月冷光在,指云秋片移:描写秋天的景色,表现宁静之美。
- 宜留引蹇步,他日访峨嵋: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行路的谨慎。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拐杖比作自然的珍品。
- 对仗:如“画月”与“冷光”,形成对称美。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栗杖:象征自然的馈赠与人生旅途的帮助。
- 匡山:代表高峻的自然,象征生命的高峰与挑战。
- 岳神:象征自然的神秘与不可知。
- 明月:象征清冷与宁静,反映心境。
- 秋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栗杖出匡顶”中的“栗”指什么树?
- A. 桃树
- B. 栗树
- C. 梨树
-
诗中提到的“岳神”指的是什么?
- A. 山神
- B. 水神
- C. 风神
-
诗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敬畏自然
- B. 无所谓
- C. 轻视自然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与《答匡山僧赠榔栗杖》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但《山中杂诗》更侧重于表现孤独与思考,而《答匡山僧赠榔栗杖》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未来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