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

时间: 2025-01-01 08:46:00

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谪居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面瘦头斑四十四,
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烬,
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
岂是昭昭上天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年四十四,面容消瘦,头发斑白,被贬谪到江州做个小官。遇到这样的时代,我被抛弃,实在是因为才干不足。即使尚未老去,身体却已经衰弱,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大火把寒冷的山涧松树烧成了灰烬,霜降后春天的林间花朵也纷纷凋落。在这短暂的时光中,遭遇荣华与衰败,难道真是上天的意志?

注释:

  • 面瘦:形容面容消瘦,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 头斑:指头发变白,暗示年纪已大。
  • 远谪:被贬谪到远方的地方。
  • 郡吏:指地方官员,地位较低。
  • 逢时弃置:遇到时势的变迁而被抛弃。
  • 未老衰羸:虽未老却已衰弱。
  • 火烧寒涧: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灾害的破坏。
  • 霜降春林:描绘了春天的凋零,带有凄凉之感。
  • 遭时荣悴:经历荣华与衰败。
  • 昭昭上天意:指上天的安排或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关心民生和政治理想而闻名。他的诗作涵盖了爱情、田园、政治等多个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被贬谪至江州期间,正值人生的低谷。诗中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困惑。

诗歌鉴赏:

《谪居》是一首深具人生哲理的诗作,白居易通过个人的遭遇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通过"面瘦头斑"的自我描写,展示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白居易将自己的命运与自然景象相联系,"火烧寒涧松为烬"和"霜降春林花委地"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无情和人生的脆弱,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悟。

诗的结尾以“岂是昭昭上天意”收束,表现出一种对命运的不平和对生活的无奈,传达出作者对天地之间命运安排的深刻疑惑。这种对命运的反思不仅是白居易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共鸣。整体而言,这首诗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白居易的思考深度和情感细腻,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面瘦头斑四十四:自述年纪,面容憔悴,头发斑白,反映出生活的困苦。
  2. 远谪江州为郡吏:被贬谪到远方,做一个小官,显示出作者的身份地位。
  3. 逢时弃置从不才:感叹自己在社会变迁中被抛弃,因才干不足而遭受困境。
  4. 未老衰羸为何事:虽尚年轻,身体却已衰弱,反映出内心的困惑。
  5. 火烧寒涧松为烬:自然景象的描写,象征着毁灭与无情。
  6. 霜降春林花委地:春天的凋谢,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与凋零。
  7. 遭时荣悴一时间:在这个时代中,荣华与衰败都是短暂的经历。
  8. 岂是昭昭上天意:对命运的质疑,感叹生活的不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火烧寒涧松为烬”比喻生活的艰难与毁灭。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白居易在仕途失意和人生低谷时的无奈与感慨,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涧松:象征坚韧的生命力,但在火灾中却遭到毁灭。
  • 春林花:象征美好与希望,但又因霜降而凋零,暗示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几岁?

    • A. 34
    • B. 44
    • C. 54
  2. 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 A. 洪水
    • B. 火灾
    • C. 地震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安然
    • C. 对命运的质疑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谪居》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诗人在政治动荡中的无奈与困惑。白居易更侧重个人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文学研究》

这些书目和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