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琴》
时间: 2025-01-03 20:4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废琴
作者: 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白话文翻译:
这把琴是用丝与桐木合成的,琴中发出的是太古时代的声音。
然而这古老的声音淡而无味,不能引起现代人的情感共鸣。
玉制的琴徽光彩已经黯淡,朱红色的琴弦也满是尘土。
这琴自从被废弃以来已经很久了,遗留下来的声音依然清脆。
我愿意为你弹奏这琴,尽管弹奏时却无人倾听。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境况呢?是羌笛和秦筝的缘故吗?
注释:
- 丝桐:丝是指琴弦,桐是制作琴身的木材。
- 太古声:古老的声音,指的是古代的音乐风格。
- 澹无味:指声音淡薄而无趣。
- 玉徽:琴上的装饰,一般是用玉制作的。
- 朱弦:红色的琴弦。
- 泠泠:形容声音清脆的样子。
- 羌笛与秦筝:羌笛是西北少数民族乐器,秦筝则是古代的弹拨乐器,两者在当时音乐中更受欢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样,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
创作背景:
《废琴》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音乐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文化逐渐被世俗的娱乐所取代,诗人借琴的废弃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失落感。
诗歌鉴赏:
《废琴》是白居易对古乐器的深情回望,诗中通过琴的状态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情感的疏离。开篇以“丝桐合为琴”描绘出琴的材料,接着引入“太古声”,强调古琴的音色与当代人的无感,呈现出时间的无情与文化的断裂。诗中的“古声澹无味”是白居易对当时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冷漠的无奈之叹。
接下来的两句“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描绘出琴的破败,象征着古代艺术的衰落。诗人虽有弹琴之意,但“纵弹人不听”则反映出他的孤独与无奈,表明即使有意传承,最终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后的“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不仅是对音乐流行趋势的质疑,也是对文化变迁的反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被遗忘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对音乐、文化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丝桐合为琴:琴的材料是丝和桐木,展示了琴的工艺。
- 中有太古声:琴中发出的是古代的声音,强调了古老音乐的历史感。
- 古声澹无味:古琴的声音在现代人听来显得乏味。
- 玉徽光彩灭:装饰用的玉徽已经失去光泽,象征着古文化的衰败。
- 朱弦尘土生:琴弦上积满尘土,显示其被遗弃的状态。
- 废弃来已久:琴已经很久没有被使用了。
- 遗音尚泠泠:即便如此,琴的余音依然清脆。
- 不辞为君弹:诗人愿意为对方弹奏,表达出他的情感。
- 纵弹人不听:即使弹奏,也无人倾听,表现了孤独。
- 何物使之然:询问是什么导致这种现状。
- 羌笛与秦筝:指出了新乐器的兴起使得古琴被忽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与太古的声音比拟,强调文化的传承与断裂。
- 对仗:如“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琴虽为物品,诗中赋予其情感,体现人对物的情感依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对时代变迁的无奈,表现了白居易对古琴的热爱及其对当下社会风气的失望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象征古代文化与艺术。
- 古声:代表传统的音乐与精神。
- 尘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遗忘。
- 羌笛、秦筝:代表当时流行的音乐,反映文化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废琴》中的“太古声”主要指的是? A) 现代音乐
B) 古代音乐
C) 民间音乐
D) 宗教音乐 -
诗中提到的“羌笛与秦筝”象征什么? A) 传统文化
B) 新兴音乐
C) 古代乐器
D) 民族风情 -
“不辞为君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愤怒
B) 孤独
C) 愿意付出
D) 不屑一顾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琴歌》 - 李煜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废琴》均表现了对古文化的追忆,李白通过对古人的怀念表达对历史的感慨;而白居易则通过琴的废弃表现对传统文化的遗失。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评传》
- 《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