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东瓯漫成》
时间: 2025-01-03 00:2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师东瓯漫成
作者:张煌言 〔明代〕
瓯越江声动鼓鼙,
霸图南北似鸡栖。
谁为揖客称司马,
独将游兵是水犀。
箸借自来非为汉,
瑟操犹恐未工齐。
十年种蠡成何事,
敢向人前说会稽!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瓯江的水声像鼓声一样震动,南北的霸图争斗就像鸡栖息一样无奈。谁来迎接客人,称赞司马懿?我独自带着游荡的士兵,如同水中的犀牛。借用筷子并非为了汉朝的荣光,弹奏瑟琴仍然担心技艺未能精湛。十年种下的蠡(指种子)又成就了什么呢?我敢在别人面前提起会稽的事情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瓯越:指瓯江和越地,地名。
- 南北:指南方和北方的争霸局面。
- 揖客:迎接客人,表示尊重。
- 司马:指司马懿,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游兵:四处游荡的士兵。
- 水犀:可能指游动的水里犀牛,形容士兵的状态。
- 箸:筷子,借用此物象征权力或资源。
- 瑟:一种古乐器,借指音乐或艺术。
- 种蠡:种下的蠡,象征小的付出和希望。
典故解析:
- 司马懿: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因其智谋和权力而被称道,诗中提及其名,表示对权力和历史的思考。
- 会稽:指古代越地,暗指历史的沧桑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煌言,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历史为主,情感细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权力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瓯江声的描绘,引出了历史的沉浮和个人的无奈。开篇的“江声动鼓鼙”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南北的争霸如同鸡栖息,表现出一种无奈和焦虑。诗中提到的“司马”则是对历史权力中心的反思,诗人自问谁能称赞这样的人物,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带着游荡的士兵,象征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力感。
“箸借自来非为汉”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质疑,艺术的创造不是为了追随浮华的汉朝,而是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十年种蠡成何事”则是对人生的感慨,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又能得到什么?这种疑问深入人心,触动了对社会的深思。全诗在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瓯越江声动鼓鼙:江水声响如鼓声,暗示战争的紧迫。
- 霸图南北似鸡栖:南北争霸的局面,如同鸡的栖息,形象地表达出一种窘迫与无奈。
- 谁为揖客称司马:质疑谁能像司马懿那样,受到尊重。
- 独将游兵是水犀:自己带着游兵,像水中的犀牛,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 箸借自来非为汉:借用筷子,并非为了汉朝的光辉,反映出对历史的怀疑。
- 瑟操犹恐未工齐:弹瑟仍然担心技艺未熟,象征对自身能力的不安。
- 十年种蠡成何事:经过十年努力,得到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
- 敢向人前说会稽:对会稽的提及,带着无奈和羞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声比作鼓声,形象生动。
- 对仗:如“霸图南北”与“鸡栖谁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游兵是水犀”,突显孤独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经历的反思,表现出对权力、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瓯江:象征历史的流逝。
- 鼓鼙:象征战争与动荡。
- 游兵:象征个人与历史的无力感。
- 箸:象征权力与资源的借用。
- 瑟:象征艺术与自我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司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司马懿
- C) 刘备
- D) 孙权
-
诗中提到的“十年种蠡”指的是什么?
- A) 成功
- B) 努力与回报的关系
- C) 个人的奋斗
- D) 历史的教训
-
诗中“瓯越江声动鼓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无奈与紧迫
- C) 悲伤
- D) 平静
答案:
- B) 司马懿
- B) 努力与回报的关系
- B) 无奈与紧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将张煌言的《会师东瓯漫成》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前者更多地体现对历史的反思和个人的无奈,而后者则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思念,两者都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