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六首 其二 惜春之二》

时间: 2025-01-04 10:08:20

时到春深易断肠。

念来花渐少、那芬芳。

总教愁泪滴文章。

洇透了、戚戚字千行。

非独为花殇。

花殇人亦老、鬓如霜。

重逢怕是已相忘。

春与我、咫尺也茫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时到春深易断肠。
念来花渐少那芬芳。
总教愁泪滴文章。
洇透了戚戚字千行。
非独为花殇。
花殇人亦老鬓如霜。
重逢怕是已相忘。
春与我咫尺也茫茫。

白话文翻译

到了春天深处,心情变得特别忧伤。
回想起来,花渐渐少了那芬芳。
这总是让我在文章中留下愁泪。
眼泪浸透了字里行间的千行文字。
不仅仅是为花的凋零而悲伤,
花虽殇,人也渐渐老去,鬓发如霜。
重逢时我恐怕早已互相遗忘。
春天就在我身边,却感觉如此遥远。

注释

  1. 易断肠:形容因春深而感伤,断肠意指心痛。
  2. 芬芳:花香,指春天的花朵。
  3. 愁泪:愁苦的眼泪。
  4. 洇透:渗透,指眼泪浸湿了文字。
  5. 戚戚:形容忧伤的样子。
  6. 花殇:花的凋谢,象征青春的失去。
  7. 鬓如霜:形容头发渐白,暗示年华已逝。
  8. 咫尺:形容距离近,实际却感到遥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常以春花秋月为题材,表现流逝的时光与人事的无常。

创作背景

《小重山六首 其二 惜春之二》创作于当代,正值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的“时到春深易断肠”开篇即设下情感的基调,流露出一种对春天的深切怀念与忧伤。随着季节的深入,春天的美好似乎开始消逝,花香减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愈发显著。

从“总教愁泪滴文章”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在感伤花的凋零,更在为自己内心的苦楚而流泪。这种愁苦不仅仅是对于自然的感伤,更是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后半部分的“非独为花殇,花殇人亦老鬓如霜”,则将情感的焦点从花转向了人本身,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显示出对青春的渴望与对老去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春天的美丽,也有生命的沉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春天虽近在咫尺,却因时光的流逝而显得遥不可及,增添了诗的哀愁与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时到春深易断肠:春天已经深了,内心的忧伤更加明显。
  2. 念来花渐少那芬芳:回想起来,花的香气越来越少,象征着春天的消逝。
  3. 总教愁泪滴文章:因花的凋零而感到忧愁,眼泪流淌在文章中。
  4. 洇透了戚戚字千行:眼泪渗透了满纸的文字,表达了深切的悲伤。
  5. 非独为花殇:不只是因为花的凋谢而伤心。
  6. 花殇人亦老鬓如霜:花虽凋谢,人也渐渐老去,暗示时间的无情。
  7. 重逢怕是已相忘:即使重逢,恐怕也会互相遗忘,反映人生的无常。
  8. 春与我咫尺也茫茫:春天近在眼前,却又感到渺茫,表现出一种无奈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殇”比作人事的无常。
  • 拟人:赋予花以情感,表现诗人对花的深情。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有助于表现情感的对比与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与“人”的关系展开,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美好的易逝。通过对花的惋惜,折射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生命、情感的珍视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暗示着短暂。
  2. :美丽而易逝,代表青春与美好的事物。
  3. :悲伤与愁苦的象征,表达内心的情感。
  4. 鬓霜:代表年华的流逝,体现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时到春深易断肠”,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厌倦

  2. “洇透了戚戚字千行”中的“洇”指的是什么? A. 流动
    B. 渗透
    C. 干燥

  3. 诗人用什么意象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A. 花
    B. 太阳
    C. 月亮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春天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红楼梦》中的诗词:反映了青春的易逝与人事的无常,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崔荣江与李白:李白的《庐山谣》中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而崔荣江则显得细腻柔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古诗文翻译宝典》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春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