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承林方伯招游枕峰寺次韵》

时间: 2025-01-04 12:19:30

遥空一雁度斜阳,枫叶含秋半有霜。

诗酒百年浑漫兴,菊松三径未全荒。

云连野色晴侵户,月送潮声夜到床。

为报重阳寻旧约,竹深云净坐僧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遥空一雁度斜阳,枫叶含秋半有霜。
诗酒百年浑漫兴,菊松三径未全荒。
云连野色晴侵户,月送潮声夜到床。
为报重阳寻旧约,竹深云净坐僧房。

白话文翻译:

远空中,一只大雁在斜阳中飞过,枫叶已经染上秋意,微微带着霜。诗酒相伴,纵使百年也不能让我失去兴致,虽然菊花和松树环绕的小径上还有些荒凉。云彩连绵,晴空的野色映入窗户,月光照送着潮水的声音,夜里传到我的床边。为了报答重阳节的约定,我在竹林深处、云雾清净的僧舍中静坐。

注释:

  • 遥空:远处的天空。
  • 斜阳:夕阳,指西下的太阳。
  • 枫叶含秋:枫叶带着秋天的气息。
  • 漫兴:随兴而发的情趣。
  • 三径:指小路,通常指三条小路。
  • :荒凉、荒废的意思。
  • 云连野色:云彩与野外的色彩相连。
  • 潮声:潮水的声音。
  •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 竹深云净:竹林深处,云雾清净。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名“登高节”,农历九月初九,象征长寿和吉祥,古人常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酒作诗,以寄托对亲友的思念。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常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烓,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应朋友之邀游览枕峰寺,借此机会写下对自然、人生和友谊的感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浓厚的秋意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开头的“遥空一雁度斜阳”便在瞬间拉开了一幅秋天的画卷,孤雁在斜阳下飞翔,勾勒出一种孤独而又美丽的意境。接下来的“枫叶含秋半有霜”则进一步渲染了秋的气氛,枫叶的红和霜的白交织,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轮回。

“诗酒百年浑漫兴,菊松三径未全荒”则表现了诗人在漫长人生中对诗酒的热爱,尽管岁月匆匆,仍然能从中找到乐趣。诗人在这秋意浓厚的时节,尽管环境略显荒凉,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后两联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月光和潮声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宁静的享受。最后一句“为报重阳寻旧约”则点明了诗的主题,诗人希望在重阳节这一天,能与旧友重聚,追忆往昔,传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遥空一雁度斜阳:描绘夕阳西下时,一只孤雁飞过远空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2. 枫叶含秋半有霜:秋天的枫叶带着微霜,暗示季节的变换和生命的流逝。
  3. 诗酒百年浑漫兴:纵使岁月流逝,诗酒仍能带给人无尽的乐趣。
  4. 菊松三径未全荒:虽然小径上有些荒凉,但仍有菊花和松树的陪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云连野色晴侵户:晴天的云彩和野外的景色交融,渗透到窗户里,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6. 月送潮声夜到床:月光照映下,潮水的声音在夜晚传入卧室,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氛围。
  7. 为报重阳寻旧约: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重视,渴望与友人重聚。
  8. 竹深云净坐僧房:在竹林深处、云雾清净的地方,静坐于僧舍,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诗酒百年”和“菊松三径”,形成对称美。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寓意深远。
  • 意象:通过枫叶、孤雁、月光等意象,传达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重阳节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象征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 枫叶:象征着成熟、变幻和生命的脆弱。
  • 月光:象征宁静、清澈和思念。
  • 潮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遥空一雁”指的是: A. 一只孤雁飞过
    B. 一只大雁飞过
    C. 一只雁在水中
    D. 一只雁在树上

  2. “为报重阳寻旧约”中“重阳”指的是: A. 农历八月十五
    B. 农历九月初九
    C. 农历一月初一
    D. 农历六月六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情感,但更集中于思念兄弟的情感与孤独感;而陈烓的这首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与对友谊的寄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