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其四 之子于归》
时间: 2025-01-04 11:28: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 其四 之子于归
作者: 蔡淑萍
夕阳轻笼小山村,挂鞭鸣,报佳音。
东邻嫁女,贵客早扎亲。
坐罢歌堂看电影,新风蔚,古风存。
红日鸡声催出亲。
父叮咛,母叮咛。
含羞带笑,却又泪光莹。
路转山回人不见,听宛转,唢呐声。
白话文翻译
夕阳轻轻笼罩着小山村,马鞭声响起,传来喜讯。
东邻的姑娘出嫁,贵客们早早就来拜访亲家。
宴席上歌声阵阵,大家看电影,新旧风尚交融。
红日高照,鸡鸣声催促着亲友们出发。
父亲叮嘱,母亲叮嘱,
她含羞带笑,却眼中闪烁泪光。
道路蜿蜒,山回路转,亲人已不见,耳边传来悠扬的唢呐声。
注释
- 轻笼:轻轻地笼罩。
- 挂鞭鸣:马鞭声响起,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喜庆。
- 贵客早扎亲:贵宾早早前来拜访,表明婚礼的热闹与重视。
- 歌堂:宴会或歌舞表演的地方。
- 新风蔚,古风存:新的风尚逐渐兴起,但传统的风俗仍然存在。
- 泪光莹:眼中闪烁着泪光,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淑萍,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著称。她的作品多关注家庭、爱情和社会变迁,常常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江城子 其四 之子于归》创作于当代,正值社会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婚嫁习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人在这一背景下,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又略带伤感的乡村婚嫁场景,反映出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小山村的婚嫁场景为切入点,展现了喜庆而又复杂的情感。诗中的夕阳、马鞭声、鸡鸣声等细节描绘,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氛围。然而,在欢庆的外表下,诗人巧妙地将含羞带笑的泪光与父母的叮嘱融入其中,增添了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迷茫。诗的后半部分,随着道路的蜿蜒与人影的消失,唢呐声的悠扬回响,似乎在诉说着对传统的眷恋和对离别的无奈。这种新旧交替的矛盾使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层次,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有对传统的怀念,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婚嫁图景,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阳轻笼小山村:描绘了温暖的傍晚,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挂鞭鸣,报佳音:马鞭声象征着喜庆的到来,暗示即将开始的婚礼。
- 东邻嫁女,贵客早扎亲:描绘了邻居的女儿出嫁,贵宾们提前到来,展现了婚礼的热闹场面。
- 坐罢歌堂看电影:宴会之后,大家一起观看电影,体现了新风尚的兴起。
- 红日鸡声催出亲:红日高照,鸡鸣声催促着亲友们出门,表现出一种喜庆和忙碌的氛围。
- 父叮咛,母叮咛:父母的叮嘱体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 含羞带笑,却又泪光莹:表现了新娘的复杂情感,既有欢乐又有忧伤。
- 路转山回人不见:道路曲折,亲友们逐渐离去。
- 听宛转,唢呐声:唢呐声悠扬,象征着传统婚礼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比作温暖的怀抱,营造出温馨的气氛。
- 拟人:将鸡鸣声和马鞭声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婚嫁场景,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欢庆中的离别伤感,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变迁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时刻。
- 马鞭:代表着喜庆与热闹,预示着婚礼的开始。
- 鸡鸣:象征着新的生活开始,寓意着未来的美好。
- 唢呐声:传统婚礼的象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夕阳轻笼小山村”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宁静与温暖
- B. 哀伤与孤独
- C. 兴奋与热闹
-
在这首诗中,父母的叮嘱反映了什么?
- A. 对新生活的支持
- B. 对传统的坚守
- C. 对女儿的担忧
-
“路转山回人不见”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离别的伤感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家庭的幸福
答案:1.A 2.C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by 屈原
- 《长恨歌》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蔡淑萍的《江城子 其四 之子于归》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探讨了爱情与离别的主题。前者通过乡村婚嫁的场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而后者则通过历史故事表现了爱情的悲剧性。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 《古诗词赏析》
- 《现代诗人蔡淑萍评析》
- 《中国传统婚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