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轩尘外客,高枕自萧疏。
雨后苔侵井,霜来叶满渠。
闲看镜湖画,秋得越僧书。
若待前溪月,谁人伴钓鱼。
白话文翻译:
松下的轩台上,坐着一个超然于尘世的客人,安然自得地高枕无忧。雨后,青苔侵入了井口,霜降时,树叶满溢了小渠。闲暇时,我欣赏湖面如镜的画卷,秋天的韵味在越地僧人的书法中得以体现。如果等到前溪的月光,你又会与谁一同去钓鱼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松轩:松树下的亭子或轩台。
- 尘外:指超脱于世俗尘世之外。
- 高枕:高高地枕着,形容安逸。
- 萧疏:寂静而稀疏。
- 苔:青苔,常生于湿润的环境。
- 侵:侵入。
- 渠:小水道。
- 镜湖:形容湖面如镜,清澈平静。
- 越僧:指越地的僧人,这里指的是书法。
- 溪月:溪水中的月光。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越僧书”,指的是越地的僧人所书写的作品,越地以其书法出名,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审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年-870年),字飞卿,唐代诗人,以词作著称,风格婉约细腻。他的诗词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温庭筠晚年,诗人处于一种隐居的状态,旨在表达他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个人情感疏离的背景。
诗歌鉴赏:
《题陈处士幽居》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通过“松轩尘外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超然自得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接着,通过“雨后苔侵井,霜来叶满渠”的自然景象,诗人描绘了隐士所处的幽静环境,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闲看镜湖画,秋得越僧书”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文化和艺术的热爱,越僧的书法不仅是对于自然的描绘,更是对心灵的寄托。而最后的“若待前溪月,谁人伴钓鱼”则引发了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似乎在询问这份宁静中是否还有人可以共享。整首诗气韵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轩尘外客: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坐在松树下的轩台上,远离尘世的喧嚣。
- 高枕自萧疏:形容他高高地枕着,神态悠然自在,生活清淡而闲适。
- 雨后苔侵井:细致描绘了雨后环境,青苔逐渐侵入井口,体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霜来叶满渠:秋霜降临,树叶满溢小渠,增添了季节的变化和幽静的氛围。
- 闲看镜湖画:诗人闲适地欣赏湖面的美景,湖面如镜,反射出周围的景色。
- 秋得越僧书:秋天的气息通过越地僧人的书法表现出来,书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 若待前溪月:若等到溪水中的月光,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谁人伴钓鱼:抛出疑问,孤独的隐士,钓鱼是否还有人陪伴,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作“镜”,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苔侵井”“叶满渠”表现自然的变化。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和友谊的思考,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轩:象征隐居与自然的和谐。
- 镜湖: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青苔、霜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轩”指的是: A. 树木
B. 亭子
C. 房屋
D. 湖泊 -
“闲看镜湖画”中的“镜湖”比喻什么? A. 水面平静
B. 山水画
C. 心情宁静
D. 生活美好 -
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向往宁静
C. 渴望热闹
D. 忧愁孤独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诗词对比: 温庭筠的《题陈处士幽居》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但温庭筠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孤独,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生哲理。两者都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