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近 西宁山中》
时间: 2025-01-04 07:38: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诉衷情近 西宁山中
作者:屈大均
野烟霁处,掩映茅茨乍见,
家家谁碓舂香,一一山蓝采笋。
愁是画眉催起,深浅蛮妆,
总把山花衬。山鹕进,最喜徭歌静引。
数声林外,啼得春情尽。
穿松粉。髻娘扇起,双飞欲射,
珠毛谁忍。但抱无端恨。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晴空的地方,山间炊烟袅袅,隐约可见茅草屋;
家家户户的碓声飘香,山野里采摘蓝色的竹笋。
愁绪就像画眉鸟催生的情绪,化妆的浓淡交错;
山花的绚丽景色衬托出这些情感。
山鹕飞入,最喜欢静静地听劳作的歌声。
几声鸟鸣从森林外传来,唤醒了春天的情思。
松林中飞舞的粉尘,妆扮的姑娘轻轻扇动,
双双飞起,似乎要射出珠光的羽毛,谁能忍心?
只留下无尽的怨恨。
注释
- 野烟霁处:指雨后天晴时,山野中的烟雾。
- 碓舂香:碓是用来舂米的工具,舂香形容米的香气。
- 山蓝采笋:山中采摘蓝色竹笋,象征春天的生机。
- 画眉:一种鸟,象征着愁苦或情感的催化。
- 蛮妆:指浓淡不同的妆容。
- 山鹕:一种鸟,象征山水自然。
- 徭歌:劳作时所唱的歌。
- 珠毛:形容华丽的羽毛,通常用来比喻美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9年—1643年),字仲明,号东篱,明代著名诗人、文人。生于福建,后移居南明时期的西宁,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屈大均居住西宁期间,正值明末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描绘静谧的山野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诉衷情近 西宁山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屈大均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开篇“野烟霁处”,描绘出一幅雨后山野的宁静画面,青烟袅袅,恬淡而悠然。这种景象不仅抚慰了诗人的心灵,也引发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家家谁碓舂香,一一山蓝采笋”两句,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田园的恬静与美好。田间碓声与山中采笋的情景,传递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愁是画眉催起”,表明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中却感受到愁苦,这种情感的交错使得作品更具层次感。“深浅蛮妆,总把山花衬”,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暗示出人情世事的复杂。
最后几句则转向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与无奈,“珠毛谁忍,但抱无端恨”,在美丽与愁苦的交织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感伤的气息。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烟霁处:描绘了雨后晴空,山野中的烟雾,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掩映茅茨乍见:在烟雾中隐约可见的茅草屋,增强了诗的朦胧感。
- 家家谁碓舂香:每家每户的碓声飘出香气,传达出乡村的生活气息。
- 一一山蓝采笋:细致描绘山中采竹笋的场景,表现春天的生机。
- 愁是画眉催起:愁苦像是画眉鸟唤醒情思,暗示内心的情感波动。
- 深浅蛮妆,总把山花衬:用浓淡的妆容比喻情感的复杂,山花则作为背景衬托情感。
- 山鹕进,最喜徭歌静引:山鹕的到来,象征自然的和谐,徭歌则传递出劳动的乐趣。
- 数声林外,啼得春情尽:鸟鸣声唤起春天的情感,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消散。
- 穿松粉:松林中飞舞的粉尘,象征着轻盈与梦幻。
- 髻娘扇起,双飞欲射:描绘舞动的姑娘,生动传达出春天的活力。
- 珠毛谁忍,但抱无端恨:最后反思情感的无奈,体现出内心的纠结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是画眉催起”,将愁苦比作画眉鸟,生动形象。
- 拟人:如“山鹕进,最喜徭歌静引”,赋予自然界的生物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深浅蛮妆,总把山花衬”,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情感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明末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烟: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碓舂香:代表乡村的生活气息。
- 山蓝: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画眉:象征情感的复杂与愁苦。
- 珠毛:象征美好与奢华的事物。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丽,还蕴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家家谁碓舂香”指的是: A. 乡村的安静
B. 乡村的生活气息
C. 春天的景色
D. 游子的思念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山蓝采笋”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情感都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 B
- 春天的生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喜雨》与屈大均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而屈大均则在宁静与愁苦之间徘徊,情感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屈大均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