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秋浦白笴陂二首》

时间: 2025-01-04 06:17:15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

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

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

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

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
作者:李白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
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
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
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

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
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
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
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月明的白笴陂,夜晚的行程何处最为美好?
山光映照着积雪,猿声挂在寒枝上。
只怕美好的景色会晚,轻舟归去时会改变行程。
人们来此有着清雅的兴致,正是此时我心生相思。

在白笴陂我长啸,清爽的溪谷透出寒意。
鱼龙在水中翻动,处处荡起波澜。
天借一轮明月,飞至碧云之端。
故乡已不可见,肠断心伤正向西望。

注释:

字词注释:

  1. 白笴陂:白笴陂是指一种水边的地方,笴是用芦苇等植物编成的栅栏,常用于水边的堤坝。
  2. 佳景晚:美好的景色可能会错过。
  3. 小令:指小舟。
  4. 清兴:清雅高兴的情趣。
  5. 肠断:形容非常悲伤。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月亮象征着思乡情,古人常以月亮寄托思念之情。李白在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游历秋浦(今安徽省)时,正值秋天,月明之夜,他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李白的《游秋浦白笴陂二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山水诗,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篇便通过“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引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设定了诗的情境。接着,李白以“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既有自然的宁静,也有生命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景色更加生动。

在第二首中,李白通过“白笴夜长啸,爽然溪谷寒”表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清冷,长啸声中带着对故乡的思念。“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则展现了水面的波动,象征着内心情感的起伏。最后一句“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李白超凡的艺术才华以及深刻的人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夜行好,月明白笴陂:询问哪个地方夜晚行走最好,月光照耀着白笴陂。引入景象。
  • 山光摇积雪,猿影挂寒枝:山间的光影映照着积雪,猿的影子挂在寒冷的树枝上,描绘出自然景色。
  • 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但恐怕美好的景色会错过,轻舟的行程或许会改变。
  • 人来有清兴,及此有相思:人们来到这里,兴致清雅,正是在这时我生起相思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月明”比喻美好的夜晚。
  • 拟人:山光、猿影似乎具有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鱼龙动陂水,处处生波澜”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白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因思念故乡而产生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笴陂:象征宁静与美好。
  • 明月:传统中象征思念与离愁。
  • 猿影:代表孤独与自然的生机。
  • 波澜:象征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笴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栅栏
    B. 一种水边的地方
    C. 一座山

  2. 李白在诗中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A. 山光
    B. 明月
    C. 鱼龙

  3. 诗中提到的“肠断”是什么情感的表现?
    A. 欢喜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白的《游秋浦白笴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情感,但李白更加豪放,王维则偏向于细腻的内心独白。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但风格各异,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