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时间: 2025-01-19 13:22:57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白话文翻译:

在涩滩上水声轰鸣,山间猿猴在跳跃。白色的波涛如同卷起的雪,船只侧着身子连桨也难以划动。渔夫和船夫们,撑着船桨几乎折断了无数根。

注释:

  • 涩滩:指水流急促的滩头。
  • 鸣嘈嘈:形容水声嘈杂。
  • 猿猱:猿猴,常用于形容灵巧和高坠的动作。
  • 白波:形容波浪的白色泡沫。
  • 卷雪:比喻波浪高,形状如同卷起的雪。
  • 侧足:指船只在水中倾斜,无法直行。
  • 渔子:渔民,捕鱼的人。
  • 撑折万张篙:形容用力过猛,几乎折断了无数根桨。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的典故,但描写了自然的险恶与渔夫的不易,反映出古代渔民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人生哲理和历史人物,风格独特,广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白游历江河湖泊之际,描绘了水流湍急、环境险恶的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歌鉴赏:

李白的这首《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渔民的艰辛。首句“涩滩鸣嘈嘈”便以声入境,读者仿佛能听到流淌的水声,接着“两山足猿猱”则将山间的猿猴跃动的生动场景呈现出来,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白波与卷雪的比喻,增强了水流的急促与威严,仿佛可以感受到波涛汹涌的气势。后面的“渔子与舟人”则将焦点转向人,描绘了渔夫在这样环境下的困境,撑桨的艰辛和无奈,表达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在生活中的挣扎与坚持,展现了李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涩滩鸣嘈嘈:描绘水流湍急的景象,声音嘈杂。
  • 两山足猿猱:山中猿猴跳跃,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 白波若卷雪:形象地比喻波浪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侧足不容舠:描绘了船只倾斜,航行受阻的无奈。
  •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渔民对抗自然的艰辛,几乎折断了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波若卷雪”将波浪比作雪,形象生动。
  • 拟人:水声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渔子与舟人”中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表现了渔民的辛劳与坚韧,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涩滩:象征着艰难险阻的环境。
  • 白波:象征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控。
  • 猿猱: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渔子:象征着人类的辛勤与奋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涩滩鸣嘈嘈”中的“涩滩”指什么?

    • A. 水流平缓的地方
    • B. 水流急促的滩头
    • C. 旱地
    • D. 山顶
  2. 诗中“白波若卷雪”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山的高耸
    • B. 波浪的急促
    • C. 渔民的辛劳
    • D. 猿猴的灵动
  3. 此诗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 A. 生活的富裕
    •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家庭的温馨
    •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的另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展现了其豪放的风格。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类努力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壮丽的景象与人类的渺小。
  • 杜甫《春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动荡与诗人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