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彝归长沙》
时间: 2025-01-01 13:4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彝归长沙
作者: 皎然 〔唐代〕
早闻凌云彩,谓在鸳鹭俦。
华发始相遇,沧江仍旅游。
策名忘苟进,澹虑轻所求。
常服远游诫,缅怀经世谋。
片帆背风渚,万里还湘洲。
别望荆云积,归心汉水流。
兰苕行采采,桂棹思悠悠。
宿昔无机者,为君动离忧。
白话文翻译:
早就听说你在高空中游玩,仿佛与鸳鸯和鹭鸶作伴。
我们初次相遇时,你已经白发苍苍,而我仍在沧江上游历。
我策马而行,忘却功名利禄,淡泊心境,轻视所求。
常常以远行的教诲自警,回忆起为世事谋划的经历。
片帆驶向背风的小洲,千里之外仍回湘洲。
离别时遥望荆州的云气逐渐聚集,归心似箭流向汉水。
在兰苕边徘徊采摘,桂棹轻摇思绪悠远。
往昔无所依靠的人,为你牵动了离愁与忧虑。
注释:
字词注释:
- 凌云彩:指高空中的云彩,象征高远的志向或理想。
- 鸳鹭俦:指成双成对的鸳鸯和鹭鸶,象征友谊或相伴。
- 华发:指白发,象征衰老。
- 策名:策马前行,忘却名利。
- 澹虑:心境淡泊,少有忧虑。
- 经世谋:为世事所筹划的经历。
典故解析:
- 沧江:指长江,古人常以河流象征人生的旅途。
- 荆云:指荆州的云,寓意离别之时对故土的眷恋。
- 汉水:指汉江,作为归途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唐代诗人,字承宗,号皎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怀,表达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送张彝归长沙》写于朋友即将离去之际,表达了对于朋友的祝福与留恋之情,反映了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张彝之间深厚的情谊。诗的开头用“早闻凌云彩”引出对友人的怀念,接着描绘了初见时的情景,表现出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人将友人的白发与自己在江上游历的情形形成对比,展现出时光的无情。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以及对人生经历的反思,流露出一份哲理的思考。
“片帆背风渚,万里还湘洲”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诗人在心中默默祝愿友人,想象着友人归乡的情景。最后几句则以“兰苕行采采,桂棹思悠悠”结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虑与思念。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幅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送别画面,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早闻凌云彩:开篇即表明对朋友的仰慕与怀念。
- 谓在鸳鹭俦:暗示友人的高雅情趣与伴侣般的关系。
- 华发始相遇:强调时间的流逝,增添了一丝感慨。
- 沧江仍旅游:象征人生旅途,体现出无尽的探索与追求。
- 策名忘苟进:表达出对世俗名利的看淡,反映出诗人的淡泊态度。
- 澹虑轻所求:进一步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无欲。
- 常服远游诫:提醒自己要时常警觉,保持对生活的思考。
- 缅怀经世谋:回顾过去的经历,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 片帆背风渚:描绘出友人离去时的情景,充满画面感。
- 万里还湘洲:表达了对友人归乡的祝愿,情感真挚。
- 别望荆云积:体现了对故土的眷恋与离别的惆怅。
- 归心汉水流:表现出归心似箭的情感,隐喻人生的归属。
- 兰苕行采采:描写归乡时的宁静与美好。
- 桂棹思悠悠:展现了思念的情怀,情感悠长。
- 宿昔无机者:回忆往昔的无所依靠,增加了离别的感伤。
- 为君动离忧:因友人的离去而感到忧虑,情感更加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片帆背风渚”,通过帆船隐喻人生旅途的曲折。
- 对仗:如“华发始相遇,沧江仍旅游”,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归心汉水流”,赋予汉水以人的情感,增加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旅途的反思,诗人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凌云彩: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鸳鹭俦:象征友谊与伴侣之情。
- 华发:代表年华逝去与人生的无常。
- 沧江: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流动。
- 荆云:寓意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 兰苕、桂棹: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友情
- C. 战争
- D. 自然
-
“华发始相遇”中的“华发”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白发
- C. 灰发
- D. 黑发
-
“片帆背风渚”中的“片帆”指的是什么?
- A. 船
- B. 飘扬的旗帜
- C. 片段的生活
- D. 片刻的思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送别》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送别》(杜甫)同样描绘送别情景,强调离别之苦与友谊的珍贵。
- 《登鹳雀楼》(王之涣)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豪情壮志,视野与情感层次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