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
时间: 2025-01-06 09:2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南曲》
湖上女,江南花,无双越女春浣纱。
风似箭,月如弦,少年吴儿晓进船。
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巾白袷紫香囊。
菱歌思欲绝,楚舞断人肠。
歌舞未终涕双陨,旧宫坡阤才嶙隐。
西山暮雨过江来,北渚春云沿海尽。
渡口水流缓,妾归宵剩迟。
含情为君再理曲,月华照出澄江时。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位在湖上浣纱的女子,她如春天的江南花般美丽,与无双的越女相提并论。清晨的微风如箭,皎洁的月光如弦,年轻的吴儿正驾船驶来。郗家和谢家的少年们,头戴乌巾,身穿白袷,手中拿着紫色香囊。菱歌声中情思欲绝,楚地的舞蹈让人心肠断裂。歌舞未尽,泪水已流满面,旧时宫阙隐没在云烟之中。西山的暮雨悄然降临,北渚的春云伴随海水而去。渡口的水流缓慢,妾身归去时已是夜深。含着对君的情意,我再为你拨动琴弦,月光照映下的澄江正如我心。
注释
- 无双:没有对手,独一无二。
- 越女:指古越地区的女子,象征着美丽和才情。
- 浣纱:指在江边洗涤丝绸或布料的活动。
- 郗家子弟、谢家郎:指郗家和谢家出身的年轻男子,典型的士族子弟。
- 乌巾:一种黑色的头巾,常见于古代男子的装束。
- 白袷:白色的袷衣,古时男子的服装。
- 紫香囊:一种香囊,用香料填充,通常用于装饰或带香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叔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擅长以清新、细腻的笔触表现自然与人情。李叔卿生活在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其作品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和多样性,尤其在描写女性美和情感方面颇具特色。
创作背景
《江南曲》创作于唐代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江南地区更是风光旖旎,文化氛围浓厚。作者借助对江南美景和人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江南曲》以其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诗的开头通过“湖上女”和“江南花”将自然美与人间美有机结合,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春天的生机。接下来的描写中,通过“风似箭,月如弦”的比喻,生动地传达出清晨的宁静与动感,仿佛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
诗中提到的“郗家子弟”和“谢家郎”则引入了古代士族的背景,表现出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与人际关系,这些细节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接下来的“菱歌思欲绝,楚舞断人肠”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失去的惋惜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渴望。结尾的“含情为君再理曲,月华照出澄江时”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将月光与江水的美丽交织,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上女,江南花:引入女性形象,比较其美丽与江南的花朵。
- 无双越女春浣纱:将女子比作越女,暗示其独特的美丽与才华。
- 风似箭,月如弦:比喻风速和月光,展现清晨的生动气息。
- 少年吴儿晓进船:描绘年轻男子的活力,象征着青春与希望。
- 郗家子弟谢家郎:引入士族背景,增添历史感。
- 乌巾白袷紫香囊:描绘男子的服饰,展现当时的风俗。
- 菱歌思欲绝,楚舞断人肠:表达情感的强烈与悲伤。
- 歌舞未终涕双陨:表现歌舞的结束与眼泪的流下。
- 旧宫坡阤才嶙隐:描绘旧时景象的模糊与朦胧。
- 西山暮雨过江来:自然景象的变化,营造忧伤气氛。
- 北渚春云沿海尽:描绘春天的景色,表现流逝的时光。
- 渡口水流缓,妾归宵剩迟:表达归去的无奈与缓慢。
- 含情为君再理曲: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与情感。
- 月华照出澄江时:结尾意象,增添诗的美感与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似箭,月如弦”,通过比喻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如“乌巾白袷紫香囊”,对称的结构使诗句更为和谐。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对青春、爱情与自然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流露出的愁思与情感深邃,既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也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花:代表青春与生命的绽放。
- 月:常作为思念与孤独的象征。
- 风:动感的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 船:象征着旅程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江南曲》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李叔卿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乌巾”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饮品
C. 一种头巾
D. 一种乐器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战争
B. 自然
C. 爱情与时光
D. 友谊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江南曲》对比:
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但《春江花月夜》更侧重于夜晚的静谧与思念,而《江南曲》则强调了清晨的生动与青春的活力。两者在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叔卿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