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有怀》
时间: 2025-01-17 08:4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悄悄月出树,东南若微霜。
愁人不成寐,五月夜亦长。
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
年华且有恨,厥体难久康。
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
吾道固如此,安得苦伥伥。
白话文翻译:
月光悄悄地从树间透出,东南方的天空仿佛有了些许霜白。
愁苦的人难以入眠,虽然是五月的夜晚却显得格外漫长。
美好的时光已经遥不可及,亲人也不在身旁。
岁月带来了些许怨恨,自己的身体又怎能长久保持健康呢?
有人说勤劳耕作的人,即使在干旱的年份也能收获粮食。
我所追求的本就是这样,为什么会如此苦闷呢?
注释:
- 悄悄:轻声、安静地。
- 微霜:形容夜晚的清冷,给人以凄凉之感。
- 愁人:忧愁的人。
- 成寐:入睡。
- 佳期:美好的时光。
- 杳:遥远、渺茫。
- 厥体:指自己身体。
- 苦伥伥:形容苦闷、劳累的样子。
典故解析:
“五月夜”指的是农历五月,天气已经炎热,但诗中却展现出一种清冷的感觉,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其诗风多以清丽脱俗著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曹邺的某个寂静的夜晚,可能是在经历人生的烦恼与无奈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夜坐有怀》是一首充满抒情的古诗,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与自己的心境,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开头的“悄悄月出树”便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月光洒在树间,映照出夜的清冷,仿佛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接下来的“愁人不成寐”,直接揭示了诗人无法入眠的原因,愁苦与思念交织在一起。尽管是五月,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人心中却显得格外漫长,似乎时间在这种愁苦中停滞了。
“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佳期的遥远让人感到无奈,家庭的缺失让孤独感愈发加深。接着“年华且有恨,厥体难久康”则反映了对岁月的感慨,似乎在说,人生即使有恨,身体健康也难以持久。
最后两句引入了对生活的思考,虽然有人说勤劳耕作的人能够在困境中生存,但诗人却难以从这种苦闷中解脱出来,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悄悄月出树:描绘月光柔和的情景,暗示夜的静谧。
- 东南若微霜:形容夜空的清冷,增强了孤独感。
- 愁人不成寐:直接表达诗人因愁苦而无法入眠。
- 五月夜亦长:五月的夜本应温暖,但因愁苦显得漫长。
- 佳期杳天末:美好的时光已然遥远,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骨肉不在旁:亲人不在身边,增添了孤独感。
- 年华且有恨:时间流逝中带有怨恨,人生的无奈。
- 厥体难久康:身体健康难以长久,反映对未来的担忧。
- 人言力耕者:引述他人的观点,表面对生活的思考。
- 岁旱亦有粮:虽然遭遇困境,勤劳的人总能有所收获。
- 吾道固如此:自我反省,承认生活的真实。
- 安得苦伥伥:对自己苦闷的无奈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霜,营造出清冷的意境。
- 对仗:如“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形成对称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如月光)以情感,增强诗的抒情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亲人的思念,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与追求。诗中的愁苦与思考,展现了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念。
- 霜:代表清冷,暗示内心的凄凉。
- 夜晚: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骨肉:代表亲情,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悄悄月出树”中的“悄悄”指的是什么? A. 大声
B. 安静
C. 迅速
D. 忽然 -
诗中提到“佳期杳天末”,这句话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开心
B. 失落
C. 愤怒
D. 疲惫 -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力耕者,岁旱亦有粮”,这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生活的乐观
B. 对劳动的重视
C. 对未来的绝望
D. 对亲情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通过夜晚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但更为直接;而曹邺的《夜坐有怀》则在细腻的情感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思考,两者在情感深度与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夜坐有怀》的全面解析,涵盖了诗的原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以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