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

时间: 2025-01-17 08:39:10

嫁来未曾出,此去长别离。

父母亦有家,羞言何以归。

此日年且少,事姑常有仪。

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

何人不识宠,所嗟无自非。

将欲告此意,四邻已相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弃妇
嫁来未曾出,此去长别离。
父母亦有家,羞言何以归。
此日年且少,事姑常有仪。
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
何人不识宠,所嗟无自非。
将欲告此意,四邻已相疑。

白话文翻译:

这位女子嫁到这里,从未回过娘家,如今却要长久地离开。父母也有自己的家,羞于说自己该如何回去。今天年纪尚轻,侍奉婆婆总有些规矩。见得多了自然会变得丑陋,不必等到容颜衰老。谁能不懂得宠爱,所感叹的只是无可奈何。想要表达这样的心意,四邻已经开始怀疑了。

注释:

  • 嫁来未曾出:指女子嫁入夫家后,从未回过娘家。
  • 此去长别离:此去将要和家人长久分别。
  • 羞言何以归:感到羞愧,不知道该如何向父母说明回家的事。
  • 事姑常有仪:侍奉婆婆有诸多规矩和礼仪。
  • 见多自成丑:见得多了,心中自然会有一些消极的变化。
  • 何人不识宠:谁人不懂得被宠爱。
  • 四邻已相疑:邻居们已经开始对她产生怀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著称,有一定的社会观察力。

创作背景:此诗反映了唐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尤其是被遗弃的女性对生活的无奈与哀愁。

诗歌鉴赏:

《弃妇》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被抛弃女子的深切哀思,诗中情感真挚,描绘了她的孤独与无助。开头两句便交代了女子的处境,嫁入夫家后未曾回过娘家,如今却要面临长久的分别,展现了她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句子则进一步表达了她对父母的愧疚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助,特别是“羞言何以归”一句,深刻揭示了传统婚姻中女性的窘迫。

“此日年且少,事姑常有仪”展现了年轻女子在家庭中所承受的压力,尽管年纪轻轻,却要承担起对婆家的责任和义务。诗中“见多自成丑”的表述,反映了她在生活中逐渐失去自我的感受,感慨万千,令人心痛。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家庭、社会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嫁来未曾出:表明她嫁入丈夫家后未曾返回。
  2. 此去长别离:暗示她将要与家人分离,感到悲痛。
  3. 父母亦有家:父母有自己的归宿,她的回归显得更为艰难。
  4. 羞言何以归:表达了她对父母的愧疚与无助。
  5. 此日年且少:她年纪尚轻,却要承受如此重担。
  6. 事姑常有仪:强调她在婆家要遵循的种种礼仪。
  7. 见多自成丑:经历多了,内心自然会变得消沉。
  8. 何人不识宠:谁都知道宠爱,但她感受到的是孤独。
  9. 所嗟无自非:她感叹自己的不幸,归根结底无以自责。
  10. 将欲告此意:想要表达自己的心情,却又无从开口。
  11. 四邻已相疑:周围的人开始对她的处境产生怀疑,孤立无援。

修辞手法:全诗使用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女子的遭遇反映了婚姻中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女性的归属与牺牲。
  • 离别:象征着无奈与痛苦。
  • 羞愧:表达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 孤独:反映婚姻带来的情感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的甜蜜
    • B. 婚姻的困境
    • C. 亲情的温暖
  2. 诗中提到“此日年且少”,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年纪大了
    • B. 年纪尚轻
    • C. 年纪无所谓
  3. 诗中“羞言何以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愧疚与无助
    • C. 自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王维的《相思》

诗词对比

  • 曹邺的《弃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有对女性情感的深刻描绘,但《如梦令》更侧重于对爱情的怀念,而《弃妇》则强调婚姻中的孤独与无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女性处境与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