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
时间: 2025-01-04 07:04: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
——李颀
都门柳色朝朝新,
念尔今为江上人。
穆陵关带清风远,
彭蠡湖连芳草春。
泊舟借问西林寺,
晓听猿声在山翠。
浔阳北望鸿雁回,
湓水东流客心醉。
须知圣代举贤良,
不使遗才滞一方。
应见鄱阳虎符守,
思归共指白云乡。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的柳树每天都显得新鲜,
我想念你如今已是江上的人。
穆陵关的清风远远吹来,
彭蠡湖的芳草与春色相连。
我停船向西林寺打听,
清晨听见猿声在青翠的山间。
从浔阳北望,鸿雁在空中回旋,
湓水东流,旅人的心情陶醉。
要知道在圣明的朝代选拔贤良,
不会让有才之士滞留一方。
你应该能见到鄱阳的虎符守卫,
相约一起指向那白云的故乡。
注释:
- 都门:指京城,通常指长安。
- 柳色:指柳树的颜色,象征春天的生机。
- 穆陵关:位于今江西省,是山关的名称。
- 彭蠡湖:位于今江西省,湖水广阔,春草秀丽。
- 西林寺:著名寺庙,可能是指寻求心灵宁静的地方。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用来表现孤独与惆怅。
- 浔阳:地名,指今江西省九江市。
- 鸿雁:象征思乡的鸟类,常见于古诗中。
- 湓水:指湓江,流向东边,象征离别与旅行。
- 虎符:古代用以象征权力和军令的符号。
- 白云乡:象征理想的归宿或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约690年-766年),字常先,号青山,唐代诗人,属于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李颀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情,情感真挚,作品多涉及游历和感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颀送行他的从弟时,弟弟将前往江淮一带,诗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与祝福,同时也描绘了江淮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诗中通过描绘江淮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亲人的关怀与祝福。首联“都门柳色朝朝新”以柳色象征春天的生机,唤起了对弟弟的思念。接下来的描写中,穆陵关的清风、彭蠡湖的芳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对弟弟旅途的祝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停舟询问西林寺、晨听猿声,表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同时又通过“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展现旅行的乐趣与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提到“圣代举贤良”,强调贤良才子应得到重用,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江淮的自然美景,还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展现了李颀深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门柳色朝朝新:在京城的柳树每天都显得新鲜,暗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念尔今为江上人:想念你,如今已经成为江边的人,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 穆陵关带清风远:穆陵关的清风从远处吹来,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 彭蠡湖连芳草春:彭蠡湖的芳草与春天相连,描绘出美丽的江南春景。
- 泊舟借问西林寺:我停船向西林寺询问,表现出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 晓听猿声在山翠:清晨听到猿声在青翠的山间,渲染出孤独与惆怅。
- 浔阳北望鸿雁回:从浔阳北望,鸿雁在空中回旋,象征思乡之情。
- 湓水东流客心醉:湓水向东流淌,旅人的心情陶醉于美景之中。
- 须知圣代举贤良:要知道在圣明的朝代选拔贤良,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
- 不使遗才滞一方:不会让有才之士滞留一方,强调了对人才的需要。
- 应见鄱阳虎符守:你应该能见到鄱阳的虎符守卫,暗示对弟弟未来的美好愿景。
- 思归共指白云乡:希望能一同指向那白云的故乡,表现出对故乡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色”比喻春天的生机。
- 拟人:柳树仿佛能感知时间的流逝。
- 对仗:每联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 柳色:春天的象征,生机与希望。
- 清风:代表宁静与清新,暗示诗人的向往。
- 猿声:孤独与惆怅的表达,反映旅途中的情感。
- 鸿雁:思乡的象征,寄托了对故乡的情感。
- 虎符:权力与责任的象征,体现对社会的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林寺”是指什么地方? A. 一座寺庙
B. 一座山
C. 一条河 -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主题? A. 自然美
B. 人才的重要性
C. 亲情的温暖 -
“浔阳北望鸿雁回”中的“鸿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思乡
C. 旅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颀的《送从弟游江淮》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表现了送别的主题,前者更多地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后者则更侧重于对前途的展望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颀诗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