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转应曲
姚广孝 〔明代〕
斜日,斜日,门外马蹄声疾。
林栖鸟尽飞还,霞彩红衔远山。
山远,山远,莫怪行人归晚。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斜斜的夕阳照在门外,马蹄声急促而来。
森林里鸟儿飞尽又归来,霞光映红了远山的轮廓。
山远,山远,别怪行人归来的时间晚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斜日:倾斜的夕阳,指日落时的阳光。
- 马蹄声疾:马蹄声急促,形容骑马的人骑得很快。
- 林栖:指栖息在树林中的鸟。
- 霞彩红:指夕阳下的彩霞,呈现出红色。
- 衔:含着,衔着。
- 莫怪:不要怪罪,不要责怪。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了人归晚的情境,蕴含着对归途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广孝(1358年-1439年),字景升,号振云,明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和道士。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脱俗,尤其擅长表达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洒脱情怀。
创作背景:
《转应曲》创作于姚广孝的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乡情怀的思考。在明代,社会动荡不安,姚广孝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归家的渴望。
诗歌鉴赏:
《转应曲》是一首描写归途情景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思考与情感。开头的“斜日,斜日”,通过重复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悠然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门外的马蹄声急促而来,象征着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急促,与诗人内心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林栖鸟尽飞还”,则描绘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鸟儿在夕阳下飞翔,暗示着归家的自然归宿。霞光映红远山的景象,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象征着温暖与希望。最后一句“山远,山远,莫怪行人归晚”,则是对归途的反思,强调了远途归家的不易和对时间的宽容。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归家的深情思考,表达了归属感与时间流逝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日,斜日,门外马蹄声疾:夕阳西下,马蹄声急促,暗示行人急于归家。
- 林栖鸟尽飞还:鸟儿在树林中栖息,飞尽后又归来,象征自然的循环与归属。
- 霞彩红衔远山:夕阳的余晖映红了远处的山,展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 山远,山远,莫怪行人归晚:远山阻隔了归程,行人归晚不必责怪,表达了对归途的理解与包容。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多处对仗,如“斜日”与“马蹄声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鸟儿飞还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加了亲切感。
- 比喻:霞彩红映远山,突显了自然之美,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归家的思考与向往,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夕阳的美丽。
- 马蹄声:代表归途的急切与旅途的劳累。
- 鸟:象征自由与归属,暗示自然的循环。
- 霞彩:代表美好的景象,象征希望与温暖。
- 远山:象征距离与归途的艰辛,也是归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日”指的是什么时候的日光?
a) 正午
b) 夕阳
c) 清晨 -
“门外马蹄声疾”中的“疾”是什么意思?
a) 缓慢
b) 急速
c) 平常 -
诗中提到的“山远”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怀念
b) 归属感
c) 不满
答案:
- b) 夕阳
- b) 急速
- b) 归属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转应曲》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都表达了归家的思考,但李白更注重对历史的感慨,而姚广孝则更关注自然与归途的结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姚广孝研究》
- 《古诗词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