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 徐夤 〔唐代〕 城上寒来思莫穷,土囊萍末两难同。 飘成远浪江湖际,吹起暮尘京洛中。 飞雪萧条残腊节,落花狼藉古行宫。 春能和煦秋摇落,生杀还同造化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城墙上,寒意袭来,思绪无尽;土囊与浮萍,两者难以相提并论。风,如同远浪在江湖间飘荡,又似暮色中的尘埃在京洛城中吹起。飞雪带来萧条的残冬景象,落花散乱在古老的行宫。春风能带来温暖,秋风则使万物凋零,生与死,都如同造化的功力。
注释:
字词注释:
- 城上:指城墙之上。
- 寒来思莫穷:寒意袭来,思绪无尽。
- 土囊:土制的袋子,比喻固定不动。
- 萍末:浮萍的末端,比喻轻浮不定。
- 飘成远浪:形容风如远浪般飘荡。
- 江湖际:江湖之间。
- 暮尘:傍晚的尘埃。
- 京洛:指京城洛阳。
- 飞雪萧条:飞雪带来萧条的景象。
- 残腊节:残冬时节。
- 落花狼藉:落花散乱的样子。
- 古行宫:古老的行宫。
- 春能和煦:春风能带来温暖。
- 秋摇落:秋风使万物凋零。
- 生杀还同造化功:生与死,都如同造化的功力。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风的特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哲理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与人生的普遍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风为主题,通过对风的描绘,展现了其多变的特性。诗中,“城上寒来思莫穷”一句,即表达了诗人对风的深沉思考。接着,“土囊萍末两难同”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不可捉摸。后文通过“飘成远浪江湖际”和“吹起暮尘京洛中”进一步描绘了风的广泛影响。最后两句“春能和煦秋摇落,生杀还同造化功”则深刻地表达了风对自然界生杀予夺的力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上寒来思莫穷”:诗人站在城墙上,感受到寒意,思绪无尽。
- “土囊萍末两难同”:土囊与浮萍,一静一动,难以相提并论,比喻风的不可捉摸。
- “飘成远浪江湖际”:风如同远浪在江湖间飘荡,形象生动。
- “吹起暮尘京洛中”:风又似暮色中的尘埃在京洛城中吹起,描绘了风的广泛影响。
- “飞雪萧条残腊节”:飞雪带来萧条的残冬景象,进一步描绘了风的影响。
- “落花狼藉古行宫”:落花散乱在古老的行宫,增添了诗的意境。
- “春能和煦秋摇落”:春风能带来温暖,秋风则使万物凋零,对比鲜明。
- “生杀还同造化功”:生与死,都如同造化的功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土囊萍末两难同”,通过对比静与动,突出了风的特性。
- 比喻:如“飘成远浪江湖际”,用远浪比喻风的飘荡。
- 对仗:如“春能和煦秋摇落”,通过春与秋的对仗,展现了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哲理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与人生的普遍关注。诗中,风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力量,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上:象征高远和思索。
- 土囊:象征固定和不动。
- 萍末:象征轻浮和变化。
- 远浪:象征风的飘荡和力量。
- 暮尘:象征风的广泛影响。
- 飞雪:象征寒冷和萧条。
- 落花:象征凋零和无常。
- 和煦:象征温暖和生机。
- 摇落:象征凋零和死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土囊萍末两难同”一句,用什么手法描绘了风的特性? A. 对比 B. 比喻 C. 拟人 D. 夸张
-
诗中“春能和煦秋摇落”一句,表达了风的什么特性? A. 温暖 B. 凋零 C. 生杀予夺 D. 广泛影响
-
诗中“生杀还同造化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深刻认识? A. 自然规律 B. 人生哲理 C. 社会现象 D. 历史变迁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诗词对比:
- 徐夤《风》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