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时间: 2025-01-19 17:35:35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

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 徐夤 〔唐代〕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火的性质如何比得上水的温柔,水从西边来向东流去,何时才能停止。不要说水能通向大海,即使能浮舟也会翻船。湘江边黄昏时分沉寂,尧的女儿在此怨恨;汾河秋天泛舟,汉皇在此忧愁。汹涌的波涛和急流最终归向何处,二月的桃花随着水流满眼都是。

注释:

字词注释:

  • 火性:指火的猛烈、炽热。
  • 水性柔:水的柔和、温顺。
  • 西来东出:指水流从西向东流动。
  • 通海能通汉:比喻水的流动广泛,能到达远方。
  • 浮舟也覆舟:即使能承载船只,也可能导致船只翻覆。
  • 湘浦:湘江边。
  • 尧女怨:传说中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因舜的去世而悲伤,投湘江自尽。
  • 汾河:黄河的支流,位于今山西省。
  • 汉皇愁:指汉武帝在汾河泛舟时的忧愁。
  • 洪波激湍:汹涌的波涛和急流。
  • 二月桃花: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

典故解析:

  • 尧女怨:出自《列女传》,讲述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因舜的去世而悲伤,投湘江自尽的故事。
  • 汉皇愁:指汉武帝在汾河泛舟时的忧愁,出自《汉武故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水的特性和流动的描绘,展现了水的柔美与力量,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诗中“火性何如水性柔”一句,通过对比火的猛烈与水的温柔,突出了水的特性。后文通过“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等句,引入了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最后“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水的流动与春天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火性何如水性柔:通过对比火的猛烈与水的温柔,突出了水的特性。
  2. 西来东出几时休:描绘了水从西向东流动的无休止。
  3. 莫言通海能通汉:即使水能通向远方,也有其危险性。
  4. 虽解浮舟也覆舟:即使水能承载船只,也可能导致船只翻覆。
  5. 湘浦暮沈尧女怨:引入了尧女投湘江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6. 汾河秋泛汉皇愁:通过汉武帝在汾河泛舟的典故,表达了忧愁之情。
  7. 洪波激湍归何处:描绘了汹涌的波涛和急流,引发对归宿的思考。
  8. 二月桃花满眼流:以春天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火与水的对比,突出了水的特性。
  • 典故:引入了尧女和汉武帝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意象:通过“二月桃花”等意象,描绘了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性柔:水的温柔特性。
  • 湘浦:湘江边的景象。
  • 尧女怨:尧女投湘江的典故。
  • 汾河:黄河的支流,汉武帝泛舟的地方。
  • 二月桃花: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火性何如水性柔”一句,通过什么手法突出了水的特性? A. 对比 B. 拟人 C. 比喻 D. 对仗
  2. 诗中提到的“尧女怨”是指什么典故? A. 尧的女儿投湘江自尽 B. 尧的女儿嫁给舜 C. 尧的女儿治理洪水 D. 尧的女儿成为神仙
  3. 诗中“汾河秋泛汉皇愁”一句,汉皇指的是谁?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D. 汉明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 李白《将进酒》:通过对酒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态度。

诗词对比:

  • 徐夤《水》与杜甫《春夜喜雨》:两者都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但徐夤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增加了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