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07 20:2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兰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
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
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
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
一觞一咏畅怀襟。尘世任浮沉。
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
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
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
白话文翻译:
我怀念兰亭的美好情景,想起从宪的长久以来,仍然在追寻那份美好。问那高山花开,晋祠的流水,谁才是真正的知音。虽然没有凤笙龙管的乐声,但劝你举杯畅饮时,也有不弦的琴音。马首指向的家家户户都有明亮的月光,眼前的每一个地方都是禅林。我举杯吟咏,快意胸怀,尘世的浮沉就让它去吧。不要去论兴亡,不要争论彼此,且享受这份快乐。韶华怎能常在?又见斜阳西下,暮云深沉。好想借东风归去,趁着春宵的一刻是千金。
注释:
-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述的兰亭,象征雅集。
- 从宪:指从宪(从容的意),在这里指悠闲自在。
- 知音:原指能理解自己情感的人,后引申为朋友。
- 凤笙龙管:古代乐器,象征盛大的音乐。
- 不弦琴:没有弦的琴,比喻即使条件简陋也应当享受当下。
- 马首家家明月:指每家每户都在明月之下,象征祥和。
-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青春。
- 春宵一刻千金:形容春夜的美好,强调时间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时是元代诗人,生于元代,活跃于文人雅集,他的诗风多以清新脱俗著称,常常关注自然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的聚会,诗人借古兰亭的情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通过对兰亭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惜。诗人在开篇便引入兰亭的美景,设定了一个理想化的聚会场景。紧接着,诗人以“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引出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求。尽管诗人承认“虽无凤笙龙管”,却依然以“劝行杯”来激励朋友们珍惜当下,显示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全诗的语调从怀旧转向对现实的反思,最后以“韶华岂能常在”的感叹结束,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珍惜。诗中多次提及的“知音”、“明月”、“春宵”等意象,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兰亭佳致,从宪长,剩追寻:怀念兰亭的美景,悠闲自在,仍在追寻那种感受。
- 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谁是知音:询问那开花的高山和晋祠的流水中,谁能理解自己的情感。
- 虽无凤笙龙管,劝行杯时有不弦琴:即使没有华丽的乐器,但劝你在举杯畅饮时也能享受简单的乐趣。
- 马首家家明月,眼前处处禅林:每家每户都在明月之下,眼前的每一处都是宁静的禅意。
- 一觞一咏畅怀襟:举杯吟咏,心情畅快。
- 尘世任浮沉:让尘世的浮沉随它去。
- 莫论兴亡,休争人我,且乐欢心:不要去争论兴亡与人我,享受眼前的快乐。
- 韶华岂能常在,又斜阳西下暮云深:美好的青春怎能常在,斜阳西下,暮云深沉。
- 好袖东风归去,春宵一刻千金:想借东风归去,春夜的每一刻都是千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春比作春宵,强调其珍贵。
- 对仗:如“问开花高山,晋祠流水”,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马首家家明月”,赋予事物情感,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兰亭:象征雅集与友谊。
- 高山、流水:代表自然之美,象征人心的共鸣。
- 明月:象征和谐与宁静,寓意家庭的团圆和祥和。
- 春宵:代表美好时光,强调时间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怀念的是什么地方? A) 兰亭
B) 高山
C) 晋祠
D) 禅林 -
诗中提到的“韶华”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年华
B) 自然景色
C) 友谊
D) 音乐 -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友谊的珍视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兰亭集序》与《木兰花慢》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兰亭集序》更注重于时光流逝中的人生感悟,而《木兰花慢》则展现了对当下快乐的追求与享受。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时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以上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木兰花慢》,并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