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一》
时间: 2025-01-04 08:56: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话文翻译:
早晨的真实与晚间的虚假,究竟谁能辨别?古往今来,这些事情其实都没有什么意义。
只喜爱臧生(臧否之生)能假装成圣人,难道宁子(宁戚)就能理解装傻的艺术?
草地上的萤火虫再怎么闪烁也不是火焰,荷叶上的露珠再怎么圆润也不是珍珠。
不去烧柴火来取暖,真可怜那光彩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 朝真暮伪:指的是早晨的真实与晚上的虚假,强调世事变化无常。
- 臧生:指臧否之生,古代以臧否来评判人的好坏或真假。
- 宁子:宁戚,春秋时人,以“装傻”技艺著名。
- 草萤:指草地上的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光亮。
- 荷露:指荷叶上的露珠,用来比喻虚幻的美好。
- 燔柴:指燃烧的柴火,象征真实的光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易近人的风格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放言五首》是白居易在晚年时写的,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尤其是对伪善与权臣的讽刺,显示出他对真理与真实的渴望。
诗歌鉴赏:
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一》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社会上真实与虚假难以辨别的困境。诗的开头,提出了“朝真暮伪”的问题,表现出对社会真相的迷茫和无奈。接着,诗人以“臧生能诈圣”来讽刺那些伪善之人,强调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贤良淑德往往被伪装的“圣人”所掩盖。
诗中“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草地上的萤火虫虽然闪烁,但终究不是真正的火焰,荷叶上的露珠再美丽也不是珍珠。这样的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光与影的对比,也引发了对现实与虚幻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不取燔柴兼照乘”则是对虚荣的一种嘲讽,强调了光彩的外表与真实的内涵之间的巨大差别。诗歌整体上展现了白居易对社会伪善现象的批判,同时也隐含了对人性真实的期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真暮伪何人辨:开篇提出一个问题,反映出对真实与伪装的困惑。
- 古往今来底事无: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似乎没有结果。
- 但爱臧生能诈圣:指责那些假冒伪善的人,认为这种伪装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
- 可知宁子解佯愚:提到宁戚,表明装傻的智慧也许是应对复杂社会的一种方式。
- 草萤有耀终非火:用萤火虫的微弱光亮来比喻虚假的光辉。
- 荷露虽团岂是珠:露珠虽美,但与真正的珍珠相去甚远,强调表象与本质的差异。
- 不取燔柴兼照乘:讽刺那些追求外表光彩的人,提醒他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涵,而非表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草萤有耀终非火”,通过比喻直观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整齐,形成了和谐的对比效果,加深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真实与虚假、光彩与内涵的深刻探讨,反映了白居易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真理的追求,表达了他对伪善现象的失望和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萤:象征微弱的光亮,代表小人物的挣扎与渺小。
- 荷露:象征虚幻的美好,暗示表面的华丽而缺乏内涵。
- 燔柴:象征真实的光亮,表明真实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萤有耀终非火”中,草萤象征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光辉
- B. 微弱的光亮
- C. 美好的愿望
-
“不取燔柴兼照乘”中的“燔柴”指的是什么?
- A. 表面的光彩
- B. 内在的真实
- C. 追求虚荣
-
“朝真暮伪何人辨”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困惑?
- A. 对人性的理解
- B. 对社会现象的辨别
- C. 对友谊的看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对人生虚幻与真实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常常对比,杜甫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沉重,而白居易则多关注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伪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词选》
- 《唐代文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