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时间: 2025-01-04 09:24:22

绝塞临光禄,孤营佐贰师。

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

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

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绝塞临光禄,孤营佐贰师。 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 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 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

白话文翻译:

在边塞之地,我来到光禄,孤独的军营辅助着副帅。 铁甲在山间的月光下显得冰冷,战鼓在北风中发出悲鸣。 都护在征兵的日子里,将军在击破敌人的时刻。 我挥鞭在通往玉关的道路上,回首望向飘扬的军旗。

注释:

  • 绝塞:边塞之地。
  • 光禄:古代官职名,此处指光禄勋,负责军事。
  • 孤营:孤独的军营。
  • 佐贰师:辅助副帅。
  • 铁衣:战士的铁甲。
  • 金鼓:战鼓。
  • 朔风:北风。
  • 都护:古代官职名,负责边疆军事。
  • 征兵日:征召士兵的日子。
  • 破虏时:击破敌人的时刻。
  • 玉关道:通往玉门关的道路。
  • 旌旗:军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华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该诗是李华奉命前往边塞时所作,赠予边疆的军事统帅郭都护,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感慨。

创作背景: 李华奉命前往边塞,目睹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的英勇,因此创作此诗,以表达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孤寂和战争的残酷,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和牺牲。诗中“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一句,以冷月和悲风为背景,突出了战士们的坚韧和悲壮。结尾的“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则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塞临光禄,孤营佐贰师”:诗人来到边塞,辅助副帅,展现了边疆的孤寂和军事的重要性。
  • “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通过冷月和悲风,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战士们的坚韧。
  • “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描述了征兵和战斗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
  • “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诗人挥鞭前行,回首望向军旗,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铁衣山月冷”中的“冷”字,比喻了边疆的艰苦环境。
  • 拟人:“金鼓朔风悲”中的“悲”字,赋予了朔风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铁衣山月冷,金鼓朔风悲”,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通过描绘边塞的孤寂和战争的残酷,诗人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铁衣:象征战士的坚韧和牺牲。
  • 山月:象征边疆的孤寂和艰苦。
  • 金鼓: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
  • 朔风:象征边疆的严酷环境和战士们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铁衣”指的是什么? A. 战士的铁甲 B. 铁制的衣物 C. 铁制的武器 答案:A

  2. 诗中的“金鼓”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音乐 答案:B

  3. 诗中的“玉关道”指的是什么? A. 通往玉门关的道路 B. 玉制的关卡 C. 玉石铺成的道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边塞的壮丽和将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李华的《奉使朔方,赠郭都护》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艰苦和将士的英勇,但李华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而王昌龄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将士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华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李华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有助于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