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爱此园林好,凭高眼界馀。
鲸声吞海阔,鹤迹印沙虚。
午饷炊农饭,晨兴课子书。
天机自流动,何必咏鸢鱼。
白话文翻译:
我爱这园林的美好,站在高处眺望周围的景致。
如同鲸鱼的声音吞没了广阔的海洋,白鹤的足迹印在沙滩上显得虚幻。
中午时分,农人正在炊煮饭菜,清晨我则教导孩子读书。
天机自有其流动,我何必去吟咏那飞翔的鸢和游弋的鱼呢?
注释:
- 爱此园林好:表达了对园林景色的喜爱。
- 凭高眼界馀:指站在高处,眼界所见的景色更为开阔。
- 鲸声吞海阔:形容鲸鱼的声音宽广如海,展现自然的浩瀚。
- 鹤迹印沙虚:白鹤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看似真实却又显得虚幻。
- 午饷炊农饭:中午时分,农人正在做饭。
- 晨兴课子书:早晨我在教导孩子读书。
- 天机自流动:天道自然流转,无需强求。
- 何必咏鸢鱼:不必去吟咏那些飞翔的鹤和游动的鱼,暗示对自然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显,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荫秀亭》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荫秀亭》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园林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爱此园林好,凭高眼界馀”展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园林的惬意,既有对美景的赞美,又蕴含着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接下来的“鲸声吞海阔,鹤迹印沙虚”则通过鲸鱼和白鹤的意象,进一步拓展了自然的广阔与深邃,形成了一种对比,鲸声的宏大与鹤迹的细腻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而“午饷炊农饭,晨兴课子书”则将诗人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示了农人生活的平实与宁静,反映了诗人对人间琐事的关注与热爱。最后两句“天机自流动,何必咏鸢鱼”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感悟,强调生命的自然流转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哲学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此园林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园林的喜爱。
- 凭高眼界馀:强调了从高处俯瞰的视角,象征着开阔的心境。
- 鲸声吞海阔:鲸鱼的声音大而深远,表现了自然的力量。
- 鹤迹印沙虚:白鹤的足迹在沙滩上,象征着美的瞬间和生命的短暂。
- 午饷炊农饭:展现了日常生活和劳动的美好。
- 晨兴课子书:描绘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与乐趣。
- 天机自流动:自然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强调顺应自然。
- 何必咏鸢鱼:质疑诗人是否有必要追求那些虚幻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鲸声和鹤迹比作自然的象征,展现自然与生活的联系。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声音以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随和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事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园林:象征着自然与宁静。
- 鲸声:代表浩大的自然力量。
- 鹤迹:象征着短暂与美好。
- 炊农饭:体现了劳动的美好与平实生活。
- 课子书:象征着传承与教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鲸声”象征什么? A. 宏大的自然
B. 细腻的生活
C. 哀伤的情感 -
“何必咏鸢鱼”中的“鸢鱼”指代什么? A. 真实的动物
B. 诗人的追求
C. 自然界的灵动 -
诗人对园林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喜爱
C. 恨恶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美,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李白的《夜泊牛津》则展现了夜晚的孤独与思考,尽管主题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萧显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