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鹤楼石照》

时间: 2024-12-29 17:57:08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黄鹤楼石照
作者: 吕岩 〔唐代〕

黄鹤楼前吹笛时,
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
惟有清风明月知。

白话文翻译:

在黄鹤楼前吹笛的时候,
白色的水草和红色的芦苇布满了江边。
我心中的情感想要倾诉,但又能向谁诉说呢?
只有清风和明月能够理解我的心情。

注释:

  • 黄鹤楼:位于武汉,是著名的古代楼阁,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吹笛:指吹奏笛子,表达抒情和悠闲的意境。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纯洁和自然。
  • 红蓼: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常与离愁别绪相关联。
  • 衷情:内心深处的情感。
  • 清风明月:象征自然之美,也是诗人寄托情感的对象。

典故解析:

黄鹤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常被文人墨客所咏叹。在唐代,许多诗人以黄鹤楼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感慨与情怀。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清风明月成为心灵的倾诉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吕岩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优美著称。吕岩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道教哲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题黄鹤楼石照》是一首情景交融的诗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内心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诗的开头“黄鹤楼前吹笛时”,便为整首诗奠定了悠然自得的基调。笛声在空中回荡,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心底的情感。接着“白蘋红蓼满江湄”,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江边景象,白蘋与红蓼的对比不仅增添了色彩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衷情欲诉谁能会”,诗人感到孤独,无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苦闷与思绪,表现出一种对人情冷暖的失落感。而“惟有清风明月知”,则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寄托展现得淋漓尽致,清风和明月成为了他唯一的倾诉者,象征着无言的理解和慰藉。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黄鹤楼前吹笛时”:在黄鹤楼前,诗人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白蘋红蓼满江湄”:江边的白蘋和红蓼交相辉映,展现出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生命的热爱。
    • “衷情欲诉谁能会”:诗人心中充满情感,却难以找到倾诉的对象,表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
    • “惟有清风明月知”:只有清风和明月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象征诗人与自然的深情连结。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蘋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清风明月”赋予了理解的能力,使自然元素更具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孤独中对理解与倾诉的渴望,表现出一种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情感的寄托。

意象分析:

  • 白蘋:象征纯洁和无邪,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红蓼:代表了离愁别绪,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清风明月:象征诗人的心灵寄托,表达对自然的依恋与情感的倾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蘋红蓼”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纯洁与离愁
    • B. 战争与和平
    • C. 富饶与贫穷
  2. 诗人希望向谁倾诉内心的情感?

    • A. 朋友
    • B. 清风和明月
    • C. 自己
  3. 诗歌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悲伤
    • B. 悠闲
    • C. 孤独与无奈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夜泊牛津》 李白

诗词对比

  • 吕岩的《题黄鹤楼石照》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以楼阁为背景,表达了各自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吕岩的诗歌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