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殿秋 劳山近区纪游 其一 丹山》

时间: 2025-01-06 10:22:55

丹山路,草初青。

崇桃积李绚春晴。

沈沈林际山如睡,唤醒黄鹂三两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丹山路,草初青。崇桃积李绚春晴。沈沈林际山如睡,唤醒黄鹂三两声。

白话文翻译:

在丹山的道路上,草木刚开始变绿。盛开的桃花和结满果实的李树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远处的山峦在林间静静地沉睡,偶尔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仿佛在唤醒这宁静的春景。

注释:

  • 丹山:指红色的山,可能暗指某个具体的地名或景点。
  • 草初青:草刚刚发芽,颜色还是嫩绿的。
  • 崇桃积李:盛开的桃花和结满果子的李树,描绘了春天的丰盈。
  • 沈沈林际:指茂密的树林边缘,给人一种安静、沉稳的感觉。
  • 黄鹂:一种鸟,声音悦耳动听,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公渚(生卒年不详)为近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常蕴含哲理与感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作者在游览丹山时,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桂殿秋 劳山近区纪游 其一 丹山》是黄公渚的一首描绘春天自然景色的诗作。全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捕捉了春日的气息和自然的美丽。开头的“丹山路,草初青”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仿佛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草木的生机令人感到振奋。接下来“崇桃积李绚春晴”则描绘了桃花和李树的丰盛,色彩斑斓且充满生机,暗示着大自然的繁荣与生命的延续。最后两句“沈沈林际山如睡,唤醒黄鹂三两声”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山林以生命,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而黄鹂的鸣叫则如同春天的乐曲,打破了宁静,唤醒了沉睡的自然。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在细腻的笔触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春天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丹山路,草初青”:描写了春天的道路,草刚刚发芽,给人以希望与生机的感觉。
    • “崇桃积李绚春晴”:桃花和李树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展现出春天的丰盛与美丽。
    • “沈沈林际山如睡”:山峦在林间安静地沉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唤醒黄鹂三两声”:黄鹂的鸣叫打破了宁静,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修辞手法

    • 拟人:山被描绘为“如睡”,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崇桃积李”与“沈沈林际”,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 比喻:将林间的宁静与黄鹂的鸣叫形成对比,突出春天的生机。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宁静的美好。

意象分析:

  • 丹山: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 草初青:代表生命的复苏与新生。
  • 崇桃积李:象征着丰盈与希望。
  • 黄鹂:代表春天的声音与生机。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丹山”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山
      • B. 高耸的山
      • C. 平坦的山
    2.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
      • A. 夏天
      • B. 冬天
      • C. 春天
    3. “唤醒黄鹂三两声”中的“唤醒”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黄鹂的叫声
      • B. 山的沉睡
      • C. 春天的来临
  •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但更侧重于山水的神秘感,而黄公渚的诗则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两者均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