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 2025-01-01 14:38:36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白话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已经尽心尽力了。河内发生灾荒时,就把百姓迁往河东,把粮食从河内调往河东;河东出现灾荒时也是如此。我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像我这样用心。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喜欢打仗,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如果战争开始,士兵们在战斗中弃甲逃跑,有人在百步后停,有人在五十步后停。五十步笑百步,这样行吗?”
惠王说:“不可以,逃跑都是逃跑,只是距离不同罢了。”
孟子接着说:“如果国君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违农时,粮食就不会丰收;如果不把渔网放入死水中,鱼虾就不会丰盈;如果在适当的时间进山砍柴,木材就不会用不完。粮食和鱼虾不会丰盈,木材也不会用不完,这样民众在生死之间就没有遗憾。生死之间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的宅子,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绸;家禽家畜在适当的时间养,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如果百亩的田地不被剥夺,就可以保证一家人不饥饿。
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强调孝道和兄弟情义,白发人走在路上不会被拖累。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绸,吃上肉,百姓不再饥寒交迫,但如果国君仍然不行使王权,那是前所未有的。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懂得节制,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发觉,人的死亡则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天命。这样难道不等同于杀人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问题吗?国君没有罪,年成不好,百姓就会来到这里。”
注释:
- 寡人:自谦的称谓,意为“我”。
- 河内、河东:指中国古代的地名,代表不同的地区。
- 弃甲曳兵而走:丢掉铠甲,拉着武器逃跑。
- 百步、五十步:比喻逃跑的距离。
- 王道:指仁政、德政的治理之道。
- 庠序之教:古代教育机构的教育。
典故解析:
- 五十步与百步:出自《孙子兵法》,用来比喻在逃避责任时的相对和绝对的区别。
- 不违农时: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代表性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体现了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诫,强调治理国家应注重民生和农业发展,而非盲目征战。
诗歌鉴赏: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孟子以“王好战”作引,指出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借用五十步与百步的比喻,巧妙地揭示了逃避责任的无意义。接着,孟子强调农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证农民的生计,才能让国家安定,民众富足。整首诗在语言上通俗易懂,但内涵深邃,反映了孟子关心民生、提倡仁政的思想。
在社会背景上,孟子生活的时期正值战国,国家间的战斗频繁,民众生活困苦。此时,孟子呼吁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民生的关注和保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明王对国家治理的态度。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治理应灵活应对灾害。
- “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对逃跑行为的不合理嘲笑。
- “不违农时”:强调农业生产要符合时令。
- “养生丧死无憾”:强调民众的生活质量。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战争和逃跑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政治责任。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达效果。
-
主题思想:强调善治的重要性,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和教育,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意象分析:
- 河内、河东:象征不同的命运和选择。
- 鱼虾与粮食:代表了民生的基础和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什么比喻来说明逃避责任的无意义?
- A. 鼓与杖
- B. 五十步与百步
- C. 鱼与水
-
填空题:孟子认为,重视__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
判断题:该诗中提到的“王道”是指暴力统治。 (对/错)
答案:
- B
- 农业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强调仁义道德。
- 《庄子》:探讨自然与人性,反映哲学思想。
诗词对比:
- 《春秋》:关注国家治理与历史的关系。
- 《离骚》: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孟子》原著及其注解。
- 相关研究文章和书籍,如《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