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白话文翻译:
离去的人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疏远,来到的人却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亲近。走出城门,眼前只看到坟丘和墓地。古老的墓地被犁成了田地,松柏树被砍伐作为柴薪。白杨树在悲风中摇曳,萧萧的声音让人感到无比的愁苦。思念故乡的街巷,想要回去却无路可寻。
注释:
- 去者日以疏:离去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疏远。
- 来者日以亲:来到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亲近。
- 出郭门直视:走出城门,目光直视。
- 丘与坟:指代墓地,象征着生死的沉重。
- 古墓犁为田:古老的墓地被耕作,象征着对逝去的遗忘。
- 松柏摧为薪:松柏树被砍伐,象征着生者的生存与对自然的利用。
- 白杨多悲风:白杨树在风中摇曳,象征着忧伤与孤独。
- 思还故里闾:思念故乡的街巷。
- 欲归道无因:想要回去却没有途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为佚名,属于两汉时期的作品,具体作者不详。两汉时期,诗歌多以五言、七言为主,风格多样,常常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许多人因战乱或其他原因离乡背井,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诗中通过描绘墓地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去者日以疏》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去者”和“来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亲密,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出郭门直视的意象,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面对的只有无尽的坟丘,暗示了死亡的沉重和生者的孤独。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对自然的生存利用与对逝者的遗忘,表现了人类在生存与死亡面前的无情与冷漠。诗中的“白杨多悲风”,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了白杨树以悲伤的情绪,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鸣。
最后,思归的情感在“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中达到高潮,诗人渴望回归故乡,却无奈于现实的困境,反映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无处归依的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者日以疏:离去的朋友或亲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远,表达了时间带来的疏离感。
- 来者日以亲:新来的朋友或亲人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亲近,透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变化。
- 出郭门直视:走出城门,目光触及远方,暗示了对未来的渴望。
- 但见丘与坟:眼前只有墓地和坟丘,象征着生命的终结。
- 古墓犁为田:过去的墓地被翻耕,表现出对历史的遗忘和人类对生命的无情。
- 松柏摧为薪:松柏树被砍伐,显示出人们为了生存而牺牲自然。
- 白杨多悲风:白杨树在风中摇曳,传递出忧伤的情感。
- 萧萧愁杀人:孤独的风声使人心中愁苦,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奈。
- 思还故里闾:思念故乡的街巷,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 欲归道无因:想要回去却无路可寻,表现出无奈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古墓和松柏与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现出生与死的轮回。
- 拟人:将白杨树描绘为“多悲风”,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逝去的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渴望,展现了人类在时间与生命面前的无奈与孤独,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与坟:象征着死亡与过去的回忆。
- 松柏:常青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对逝者的追忆。
- 白杨:多风的环境中,象征着悲伤与孤独的情感。
- 故里闾:故乡的街巷,代表着温暖与无尽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去者日以疏”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思乡
B. 忧伤
C. 疏离
D. 欢喜 -
诗中“古墓犁为田”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A. 对生命的珍视
B. 对自然的尊重
C. 对历史的遗忘
D. 对亲情的怀念 -
诗中的“欲归道无因”反映了什么样的情绪? A. 惊喜
B. 无奈
C. 开心
D. 愤怒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表现离别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 vs 《去者日以疏》: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登高》更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孤独的情感,而《去者日以疏》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参考资料:
- 《汉诗选》:介绍汉代诗歌的风格与代表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