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黄庭经上得》

时间: 2025-01-17 09:52:51

子知公莹,在廛中聘。

意猿心不肯收,论荣华命。

齿存真性,处清中静。

向虚无境内寻,步蓬莱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子知公莹,在廛中聘。
意猿心不肯收,论荣华命。
齿存真性,处清中静。
向虚无境内寻,步蓬莱景。

白话文翻译:

你知道公莹吗?她在市集中招亲。
可是我的心如猿猴,不肯安定下来,讨论荣华富贵的命运。
我保持着真性情,处于清净的环境中。
在虚无的境地中寻求,漫步在蓬莱的美景里。

注释:

  • 子知公莹:公莹是指一种美丽的女子,可能是指代某个名人或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 意猿心不肯收:意指心思像猿猴一样,难以静下心来,形容内心的不安和躁动。
  • 荣华命:指荣华富贵的命运,表达对世俗荣华的思考。
  • 齿存真性:意为保留真性情,强调不被世俗所动。
  • 向虚无境内寻:在虚无的境界中探索,表现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 蓬莱景:蓬莱是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的生活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抒情诗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多表现对个人情感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常常借古代传说或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通过对“公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情感的追求。开头的“子知公莹”,引入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形象,给人一种温柔而又遥远的感觉。接着,诗人表达了内心的纷扰,心如猿猴般不安,似乎在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诗中提到的“荣华命”,不仅是对世俗富贵的思考,更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强调保持“真性”,选择在清净的环境中生活,体现出一种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最后,通过“向虚无境内寻,步蓬莱景”,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仿佛在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在结构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理想的渴望,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知公莹,在廛中聘:开篇以直接的问句引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2. 意猿心不肯收: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3. 论荣华命:引出对世俗生活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4. 齿存真性,处清中静:强调保持真性情的重要性,选择清净的环境。
  5. 向虚无境内寻,步蓬莱景: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象征着超脱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猿猴,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的躁动。
  • 对仗:如“真性”与“荣华命”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蓬莱象征理想与美好生活,寓意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情感的追求、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莹:象征理想中的美好情感。
  • 猿心:代表内心的躁动与不安。
  • 荣华:象征世俗的财富与地位。
  • 清静: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蓬莱:象征理想与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知公莹”中的“公莹”指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美丽的女子
    C. 诗人的母亲
    D. 诗人的敌人

  2. 诗中提到的“荣华命”是什么意思? A. 追求真理
    B. 追求财富与地位
    C. 追求知识
    D. 追求自由

  3. 诗人的内心状态可以用什么比喻来形容? A. 河流
    B. 猿猴
    C. 大山
    D. 海洋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酒的热爱。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理想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王哲的《卜算子》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探讨了个人情感与理想的追求,但王哲更侧重于内心的纷扰与超脱,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得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王哲与其诗歌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