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村味
作者: 曾廉 〔清代〕
因甚不躬耕,缺了黄牛价。
有约寻春奈熟泥,借个牛儿跨。
入室亦光明,初盖新茅舍。
村味从来未及尝,椒拌新养鲊。
白话文翻译:
因为什么不亲自耕作,缺少了耕牛的费用。
有约想在春天时去寻找新泥,借一头牛来跨田。
进入屋内也是光明的,刚刚盖好的新茅草房。
村里的滋味从来没有尝过,椒盐拌着新鲜的鱼干。
注释:
- 躬耕:亲自耕作。
- 黄牛价:耕牛的费用,这里指因缺少耕牛而无法耕作。
- 寻春奈熟泥:想在春天去找适合耕作的泥土。
- 跨:跨过,这里指骑在牛上去耕地。
- 光明:屋内明亮,象征着新居的舒适。
- 椒拌新养鲊:用椒盐拌的新鲜鱼干,是村里特有的风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诗人,生活在农村,主要以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色为主。其作品常透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情景,诗人通过对乡村劳动、居住环境和食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简单而纯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村味》通过简单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切体验与情感。开篇即以“因甚不躬耕”揭示了诗人因缺乏耕牛而不能亲自耕作的无奈,表现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有约寻春奈熟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借牛耕作的愿望象征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辛勤耕作的渴望。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新居的光明与温馨,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新盖的茅舍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充满了希望。然而,最后一句“村味从来未及尝,椒拌新养鲊”,则是诗人对村里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未能实现的遗憾,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细腻的描绘,传递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展现了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农村生活的普遍认同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因甚不躬耕,缺了黄牛价。
诗人自问为何不亲自耕作,原来是缺少耕牛的费用,表现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
有约寻春奈熟泥,借个牛儿跨。
期盼在春天去寻找适合的泥土,借牛耕作,体现了对土地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待。 -
入室亦光明,初盖新茅舍。
描绘新居的温暖与明亮,象征着新的生活开始,充满希望与憧憬。 -
村味从来未及尝,椒拌新养鲊。
表达对村里美食的向往与遗憾,表现出一种对乡村生活的深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新茅舍”比作温暖的家,体现出对居住环境的热爱。
- 对仗:如“入室亦光明,初盖新茅舍”,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劳动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与乡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牛:象征着农耕与辛勤劳动。
- 新茅舍:象征着新的生活环境与希望。
- 椒拌鲊:象征着乡村独特的饮食文化与生活的简单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A. 城市生活
B. 农村田园生活
C. 海边生活 -
“入室亦光明,初盖新茅舍”中的“光明”指的是什么?
A. 太阳光
B. 屋内的明亮与温暖
C. 未来的希望 -
诗的最后一句描述了什么食物?
A. 咸鱼
B. 新鲜的牛肉
C. 椒拌新养鲊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乡村四月》 by 袁枚
- 《秋夕》 by 杜牧
诗词对比:
- 《乡村四月》与《卜算子·村味》都描绘了田园生活,但前者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卜算子·村味》则更多地反映了对生活琐事的细腻观察与情感流露。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的热爱,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乡土中国》 by 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