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六夜玩月
杜甫 〔唐代〕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白话文翻译:
在这安静的十六夜,我品味着清爽的月光,仿佛金色的波浪流淌,令人心旷神怡;所有的美好皆源于这个秋天的露水。远山与关口的壮阔景色随处可见,银河在这时似乎离我们更近了,流淌着如同人间的河流。山谷口,归来的樵夫在歌唱,孤城中传来笛声,令人倍感忧愁。巴人的孩子在半夜也睡不着,夜里有行舟在水中行驶。
注释:
- 挹:倾斜,汲取的意思。
- 金波:形容月光照在水面上,像金色的波浪。
- 玉露:指秋天清晨的露水,清澈如玉。
- 关山:指山关,形容边界的山河。
- 河汉:银河,古代对银河的称呼。
- 樵:砍柴的人。
- 巴童:指巴蜀地区的孩子,表现出地域特征。
典故解析:
- 银河:在古代文学中,银河常作为诗歌的意象,象征着遥远与浪漫。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忧愁,可能隐喻诗人的处境。
- 樵归唱:樵夫归来时的歌声,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诗歌风格深受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多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杜甫在晚年生活困窘,常常感受到深重的忧愁与孤独。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月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杜甫的《十六夜玩月》是一首抒情的诗作,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首联“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极具画面感,清凉的月光犹如金波荡漾,露水清澈,营造出一种秋夜的宁静与美丽。接着“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则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感慨。樵夫归来时的歌声和孤城中的笛音,隐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土的眷恋。而最后两句“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则引入了夜晚的动态,表现出生活的流动与不息,映射出诗人内心的 restless。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出杜甫对生活的思索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挹金波爽:描绘夜晚月光如金色波浪般清凉。
- 皆传玉露秋:秋天的露水清澈透明,象征着清爽的季节。
- 关山随地阔:描绘出辽阔的山河景象,强调自然的壮美。
- 河汉近人流:银河仿佛在靠近人间,增强了诗的空间感。
- 谷口樵归唱:山谷中,樵夫唱着归歌,体现出乡村生活的生机。
- 孤城笛起愁:孤独的城中传来笛声,令人感到忧愁与思念。
- 巴童浑不寝:巴蜀的孩子们因思念而难以入眠,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半夜有行舟:夜晚水上行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波”比喻月光,生动形象。
- 对仗:如“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象征:月亮象征着孤独与美好,河汉则象征着遥远与梦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沉思与感慨。通过描绘十六夜的月光,杜甫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忧虑,情感深邃而丰富。
意象分析:
- 金波: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玉露:代表清纯与美好。
- 关山:象征着人生的艰辛与远方的理想。
- 孤城: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行舟:象征着人生旅途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金波”指的是哪种景象?
A. 太阳的光辉
B. 月光照在水面
C. 风的声音
D. 烟雾缭绕 -
诗中的“孤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愁
D. 兴奋 -
“巴童浑不寝”中的“巴童”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孩子?
A. 江南
B. 北方
C. 巴蜀
D. 西域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杜甫《十六夜玩月》与李白《月下独酌》在主题上均涉及月亮,但杜甫更侧重于表达内心的忧愁和孤独,而李白则多了一份洒脱与乐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