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筝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白话文翻译:
邻家美女的面容如花,她在玉台旁弹奏古筝。
秋风中孤雁哀鸣,落日映照着百泉的回流。
座上的客人都惊讶地侧耳倾听,行云似乎要低下来。
不知这曲调清脆悠扬,是在为谁而哀伤呢?
注释:
- 宝靥:美丽的面容。
- 鸣筝:弹奏古筝。
- 玉台:指美丽的台子,常用于形容女子的雅致环境。
- 孤鹤唳:孤雁的哀鸣声。
- 百泉洄:指无数泉水的流动与回响。
- 清切:清脆而清晰。
- 为谁哀:指曲调所表达的情感或哀伤的对象。
典故解析:
“鸣筝”与古代女子的才艺相结合,常常用以描绘女子的优雅;“孤鹤唳”则借用孤雁的哀鸣,象征孤独与思念。古代诗人常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情感,表达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康海,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常用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士人文人追求生活优雅和艺术品味的时期。诗中描绘的场景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聚会生活及对音乐的热爱。
诗歌鉴赏:
《闻筝》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诗,作者通过对邻家女子弹奏古筝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秋日的宁静场景。诗的开头通过“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优雅的氛围,仿佛可以看到那位女子的美丽以及她的音乐才华。接着,诗中描写的“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将自然景色融入诗中,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显示了孤独与思索的氛围。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表达了周围客人的惊讶和对音乐的深深吸引,似乎连天空中的云都要为这动人的曲调而停留。最后一句“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则引发了对音乐情感源头的追问,令人思索。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也隐含了对人生、孤独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宝靥西邻女”:描写邻家美丽女子,引出主题。
- “鸣筝傍玉台”:音乐与环境的结合,展现优雅气氛。
- “秋风孤鹤唳”:自然界的孤独感,与内心情感相呼应。
- “落日百泉洄”:描绘时光流逝与自然景象的美。
- “座客皆惊引”:强调音乐的吸引力。
- “行云欲下来”:象征音乐的动人,连自然都为之动容。
- “不知弦上曲”:引发对音乐情感的探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比作宝靥,增添了诗歌的美感。
- 拟人:行云似乎有意识,引人注目,增强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情感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宝靥:象征美丽与青春。
- 鸣筝:代表艺术和音乐的魅力。
- 孤鹤:象征孤独与思念。
- 落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百泉洄: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鸣筝”指的是什么乐器?
- A. 琵琶
- B. 古筝
- C. 二胡
- D. 笛子
-
“秋风孤鹤唳”中的“孤鹤”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孤独
- C. 幸福
- D. 音乐
-
诗的最后一句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 A. 询问音乐的来源
- B. 引导读者思考音乐的情感
- C. 描述美丽的音调
- D. 询问周围人的看法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闻筝》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但《闻筝》更侧重于音乐的美与孤独的思考,而《静夜思》则更多的表达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