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郑宾客相公摄官丰陵扈从之作》
时间: 2025-01-17 08:37: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郑宾客相公摄官丰陵扈从之作
作者: 权德舆 〔唐代〕
五辂导灵辒,千夫象缭垣。
行宫移晓漏,綵杖下秋原。
莫究希夷理,空怀涣汗恩。
颐神方蹈道,传圣乃尊尊。
共祝如山寿,俄惊凭几言。
遐荒七月会,肸蚃百灵奔。
豹尾从风直,鸾旗映日翻。
涂刍联法从,营骑肃旌门。
杳霭虞泉夕,凄清楚挽喧。
不堪程尽处,呜咽望文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丰陵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景。五辆华丽的车子引导着仪仗队,成千上万的人围绕着,形成了壮观的景象。清晨,行宫在时光的流逝中移动,彩色的权杖在秋日的原野上摇曳。我们不必追究那些深奥的道理,只是空怀对君主的感恩。要修身齐家,遵循道理,才能让圣明的德行得以传承。大家共同祝愿如山般的长寿,突然之间被几句言语所震惊。偏远的地方七月的盛会,百灵鸟在天空中翱翔。豹的尾巴在风中笔直,鸾的旗帜在阳光下翻飞。涂抹的草木与法令相联,骑兵肃穆地守卫着大门。傍晚的虞泉弥漫着朦胧的烟雾,凄清的景象令人感到喧闹。在行程的尽头,无法承受的情感让我呜咽,远望文园的景象。
注释:
- 五辂: 古代的车辇,五辆车子象征着尊贵的身份。
- 灵辒: 指的是神灵的车辇。
- 千夫象缭垣: 形容人群环绕,象征着威严和权力。
- 行宫: 供皇帝或官员临时居住的宫殿。
- 綵杖: 彩色的权杖,象征权力。
- 希夷理: 深奥而玄妙的道理,代表了哲学思想。
- 涂刍联法: 涂抹草木,表示与法律相连。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权德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丰陵的一次盛典中创作,表达了对盛会的赞美与对君主的敬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礼仪文化的庄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丰陵盛典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礼仪文化的深厚。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气势,如“行宫移晓漏,綵杖下秋原”,将清晨的宁静与盛典的庄重完美结合。诗人对“希夷理”的思考,反映了他对哲学和道德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思想。
此外,诗中的自然意象如“豹尾”、“鸾旗”等,不仅装饰了盛典的视觉形象,更蕴含了对权力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最后,诗结尾的“呜咽望文园”,则表达了对未尽之行的惋惜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五辂导灵辒: 描述盛典的车队,奢华而庄重。
- 千夫象缭垣: 人群环绕,象征着尊贵。
- 行宫移晓漏: 行宫在清晨移动,时间流逝。
- 綵杖下秋原: 权杖在秋日的原野上摇曳。
- 莫究希夷理: 不必追求深奥的哲理。
- 空怀涣汗恩: 只是心中充满对君主的感激。
- 颐神方蹈道: 修身齐家,遵循道理。
- 传圣乃尊尊: 传承圣明德行。
- 共祝如山寿: 共同祝愿长寿。
- 俄惊凭几言: 突然被几句言语所震惊。
- 遐荒七月会: 远方的七月盛会。
- 肸蚃百灵奔: 百灵鸟在飞翔。
- 豹尾从风直: 豹尾在风中笔直。
- 鸾旗映日翻: 鳞旗在阳光下翻飞。
- 涂刍联法从: 草木与法律相联。
- 营骑肃旌门: 骑兵肃穆地守卫。
- 杳霭虞泉夕: 傍晚的虞泉朦胧。
- 凄清楚挽喧: 凄清的景象令人喧哗。
- 不堪程尽处: 行程尽头令人难忍。
- 呜咽望文园: 远望文园,令人哀伤。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此外,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盛典的赞美、对君主的敬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的丰富。
意象分析:
- 五辂: 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 千夫: 代表着人群的支持和拥护。
- 涂刍: 草木的生长,象征着生机与法律的联系。
- 豹尾、鸾旗: 自然与权力的结合,展示了盛会的华丽。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五辂导灵辒”中的“五辂”指的是什么?
- A. 五辆车
- B. 五个神灵
- C. 五种气候
- D. 五种花卉
-
诗中提到的“行宫”是指?
- A. 皇帝的固定住所
- B. 临时居住的宫殿
- C. 豪华的客栈
- D. 宗教场所
-
诗中的“莫究希夷理”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 A. 追求深奥的哲理
- B. 不必追求深奥的道理
- C. 崇尚简单生活
- D. 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
诗词对比:
- 权德舆的《奉和郑宾客相公摄官丰陵扈从之作》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对国家盛世的赞美,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包含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而权德舆则专注于展示盛典的华丽与权力的象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