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籁秋声近,双峰宿霭收。
江涵林影碎,野接曙光浮。
萝薜通书幌,莺花避钓舟。
由来扬子宅,寂寞闭丹丘。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声音在四周渐渐响起,远处的双峰间雾气逐渐消散。江水映照着林间的影子,野外与晨光交融。藤萝通向书房的帷幔,黄莺和花儿避开了钓鱼的小舟。早在很久以前,扬子居住在这里,如今却是寂寞的丹丘被封闭着。
注释
- 万籁:指所有的声音,这里特指秋天的自然声音。
- 宿霭:指夜间的雾气,晨起时渐渐消散。
- 涵:包含、映照。
- 林影碎:林中的影子在水面上波动,显得支离破碎。
- 萝薜:一种植物,常用于装饰。
- 书幌:书房的帷幔。
- 扬子宅:指扬子江边的居所,暗指许多文人雅士的隐居之地。
- 丹丘:指高地或山丘,常用来表示幽静的环境。
典故解析
“扬子宅”可能指的是历史上隐士或文人所居住的地方,增添了诗的文化与历史厚重感。诗中提到的“莺花避钓舟”,可能暗示着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疏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翰,元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王翰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孤独生活的哲思。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感受到秋的气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画小景》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王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诗的开头“万籁秋声近”,用“万籁”一词,展现了秋天的静谧与深远,仿佛万物都在倾听秋天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双峰间的“宿霭”消散,象征着新生的开始,暗示着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
接下来的“江涵林影碎”,通过水中影子的波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动感和变化。这种自然的变化,使得人们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与珍贵。“野接曙光浮”则描绘了晨光洒在大地上,象征着希望和新生的来临。
后两句“萝薜通书幌,莺花避钓舟”中,藤萝与书房的联系传达出一种书卷气,而黄莺与花儿的避让,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最后一句“由来扬子宅,寂寞闭丹丘”则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结合,展现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哲思,仿佛在延续着古人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深入探讨了孤独与生命的主题,展现了王翰超然物外的心境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籁秋声近:描绘秋天的声音逐渐靠近,暗示着秋天的到来。
- 双峰宿霭收:双峰之间的雾气在清晨消散,展现了自然的变化。
- 江涵林影碎:江水映照出林间的影子,因水波而显得支离破碎。
- 野接曙光浮:野外与晨光交接,给人一种新生与希望的感觉。
- 萝薜通书幌:藤萝通向书房,营造出一种书香气息。
- 莺花避钓舟:黄莺和花儿避开钓鱼的小舟,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由来扬子宅:提到历史上的隐士居住地,增加文化内涵。
- 寂寞闭丹丘:结尾表达人生的孤独与寂静,给人以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结合,增强情感效果。
- 拟人:通过“莺花避钓舟”,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江涵林影碎,野接曙光浮”,展现了工整的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表现了王翰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秋声: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变化。
- 双峰:代表高耸入云的理想与追求。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消逝。
- 莺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 书房:代表文人雅士的隐居生活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万籁秋声近”中的“万籁”指什么?
- A. 秋天的声音
- B. 所有的声音
- C. 远处的山
- D. 江水的声音
-
“江涵林影碎”中的“林影”指的是什么?
- A. 树的影子
- B. 山的影子
- C. 水的影子
- D. 云的影子
-
诗中提到的“扬子宅”最可能指的是?
- A. 一个地方
- B. 一位诗人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书籍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王翰《题画小景》与王维《山居秋暝》:
- 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翰更注重秋天的变化与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强调山水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翰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