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粼粼非石亦非沙,天作涟漪水作霞。
不畏江寒频濯足,中流羡杀白莲花。
白话文翻译:
这水波荡漾,既不是石头也不是沙子,
天空在作画,水面倒映着霞光。
我不怕江水的寒冷,频频在水中洗脚,
在江心中羡慕那盛开的白莲花。
注释:
- 粼粼: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非石亦非沙:指水面上的波纹,既不是石头的坚硬,也不是沙子的松软,突出水的柔和。
- 涟漪:指水面上轻微的波动。
- 濯足:洗脚的意思。
- 羡杀:非常羡慕。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白莲花”常常象征高洁和纯净,寓意诗人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3年-1637年),明代北方诗人,原籍河南,后迁至江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洒脱,擅长描写自然景观,思想深邃。屈大均的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韶江时,表现了他在秋日的水边,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的江边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开篇“粼粼非石亦非沙”,生动地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水面,既有视觉的美感,又引发读者对水的性质的思考。接着“天作涟漪水作霞”,将天空与水面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
“不畏江寒频濯足”,表现出诗人对严寒水流的无畏,体现了他热爱生活、勇敢面对自然的态度。最后一句“中流羡杀白莲花”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羡慕,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成功,水、天、白莲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秋日江边的和谐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传达,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粼粼非石亦非沙:水面波光闪烁,既不是坚硬的石头,也不是松软的沙子,强调水的柔和与活泼。
- 天作涟漪水作霞:天空在水面上形成的涟漪与霞光的映照,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
- 不畏江寒频濯足:虽江水寒冷,但诗人毫不畏惧,频繁地在水中洗脚,表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
- 中流羡杀白莲花:在江流中,诗人极为羡慕那盛开的白莲花,象征着高洁与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非石非沙,形象地描绘了水的特性。
- 对仗:如“天作涟漪水作霞”,形成了整齐的语音美。
- 象征:白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理想,表达了诗人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在自然中追求理想与自我释放的情感,反映出一种洒脱与自信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自然的和谐。
- 天:象征广阔与自由,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白莲花:象征高洁和理想,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粼粼”指的是什么? A. 石头
B. 水波
C. 沙子
D. 白莲花 -
诗人对寒冷的江水有什么态度? A. 害怕
B. 无所谓
C. 不畏
D. 忽视 -
“羡杀白莲花”中的“羡杀”是什么意思? A. 赞美
B. 非常羡慕
C. 讨厌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情,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加注重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屈大均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