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 韩琮 〔唐代〕 深惹离情霭落晖,如车如盖早依依。 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 莫向隙窗笼夜月,好来仙洞湿行衣。 春风淡荡无心后,见说襄王梦亦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深沉的云彩勾起了离别的情感,在落日的余晖中,它们像车盖一样早早地依偎在一起。山头的云触碰到石头应该常常存在,天边的云随着龙飞去自然不会归来。不要向缝隙中的窗户看夜月,最好来到仙洞中,让行衣沾湿。春风轻柔无心之后,听说襄王的梦境也很少见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深惹:深深地引起。
- 离情:离别的情感。
- 霭:云气。
- 落晖:落日的余晖。
- 如车如盖:形容云的形状像车盖。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 触石:碰到石头。
- 天际:天边。
- 从龙:随着龙飞去。
- 隙窗:有缝隙的窗户。
- 笼夜月:被窗户框住的夜月。
- 仙洞: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洞穴。
- 湿行衣:使行衣沾湿。
- 淡荡:轻柔无心的样子。
- 襄王梦:指楚襄王的梦境,典出《高唐赋》,襄王梦见与神女相会。
典故解析:
- 襄王梦:出自宋玉的《高唐赋》,讲述了楚襄王在高唐梦见神女,神女自称“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后世常用此典故比喻美好的梦境或难以实现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琮,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此诗通过对云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情感和对美好梦境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离别之际,看到天边的云彩,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美好梦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云为媒介,抒发了深沉的离情和对美好梦境的向往。首联以“深惹离情”开篇,直接点明主题,云彩在落日余晖中如同车盖,依依不舍,形象生动。颔联通过“山头触石”与“天际从龙”的对比,展现了云的常在与不归,寓意着离别的无奈。颈联转向夜月与仙洞,暗示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尾联以春风的无心和襄王梦的稀少,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通过对云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深惹离情霭落晖,如车如盖早依依。”云彩在落日的余晖中,像车盖一样早早地依偎在一起,勾起了离别的情感。
- 颔联:“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山头的云触碰到石头应该常常存在,天边的云随着龙飞去自然不会归来,寓意着离别的无奈。
- 颈联:“莫向隙窗笼夜月,好来仙洞湿行衣。”不要向缝隙中的窗户看夜月,最好来到仙洞中,让行衣沾湿,暗示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尾联:“春风淡荡无心后,见说襄王梦亦稀。”春风轻柔无心之后,听说襄王的梦境也很少见了,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车如盖”将云比作车盖,形象生动。
- 拟人:如“早依依”将云拟人化,赋予了云依恋不舍的情感。
- 对仗:如“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中的“山头”与“天际”,“触石”与“从龙”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云的描写,抒发了深沉的离情和对美好梦境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云的常在与不归的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尾联以春风的无心和襄王梦的稀少,进一步强化了对美好梦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象征着离别的情感和美好的梦境。
- 落晖:落日的余晖,增添了离别的氛围。
- 山头:山头的云触碰到石头,象征着常在。
- 天际:天边的云随着龙飞去,象征着不归。
- 夜月:夜月被窗户框住,象征着现实的束缚。
- 仙洞:仙洞中的行衣沾湿,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如车如盖早依依”形容的是什么? A. 云 B. 车 C. 盖 D. 落晖
- “天际从龙自不归”中的“从龙”指的是什么? A. 跟随龙 B. 云 C. 天际 D. 不归
- 诗中提到的“襄王梦”出自哪部作品? A. 《高唐赋》 B. 《离骚》 C. 《诗经》 D. 《楚辞》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通过对瀑布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韩琮的云诗形成对比。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与韩琮的云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诗词对比:
- 李白《望庐山瀑布》与韩琮《云》:李白的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而韩琮的诗则以云为媒介,抒发离情和对美好梦境的向往。
- 杜甫《春望》与韩琮《云》:杜甫的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抒发对国家的忧虑,而韩琮的诗则通过对云的描写,表达了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韩琮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韩琮的诗作。
- 《宋玉集》:收录了宋玉的作品,包括《高唐赋》,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