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
时间: 2025-01-01 15:09: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马 韩琮 〔唐代〕 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 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 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 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匹被伯乐识别的骏马,它不同于普通的马,不敢轻易行走。尽管它还未登上金埒(贵族马场),但它的嘶鸣已经如此动人。即使被用来拉盐车,它的瘦弱也令人惊讶。很难遇到像王济那样的知音,诗人想要像燕昭王那样购买这匹骏马的名声。希望这匹马早晚能与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并驾齐驱,在碧云之上发出如鸾鸟般的鸣叫。
注释:
- 伯乐:古代著名的马鉴赏家。
- 金埒:贵族的马场。
- 盐车:指马被用于拉盐车,比喻被埋没。
- 王济:晋代人,以爱马著称。
- 燕昭:燕昭王,以爱马著称。
-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
- 鸾鸣:鸾鸟的鸣叫,象征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琮,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这首诗通过对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知音难寻的哀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受到社会不公,人才难以得到赏识的情况下创作的,通过马的比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匹骏马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刻感慨。诗中,“曾经伯乐识长鸣”一句,既表达了对伯乐识马的赞美,也隐含了对人才被发现的渴望。“金埒未登嘶若是”和“盐车犹驾瘦何惊”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展现了马的高贵气质,后者则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哀。最后两句“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希望人才最终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经伯乐识长鸣”:伯乐是古代著名的马鉴赏家,这里用伯乐识马的典故,表达了对马的赞美。
- “不似龙行不敢行”:比喻这匹马不同于普通马,有高贵气质。
- “金埒未登嘶若是”:尽管还未登上贵族马场,但其嘶鸣已经如此动人。
- “盐车犹驾瘦何惊”:即使被用来拉盐车,其瘦弱也令人惊讶,暗示人才被埋没。
- “难逢王济知音癖”:王济是晋代人,以爱马著称,这里表达了对知音难寻的哀叹。
- “欲就燕昭买骏名”:燕昭王以爱马著称,这里表达了诗人想要像燕昭王那样购买这匹骏马的名声。
- “早晚飞黄引同皂”:希望这匹马早晚能与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并驾齐驱。
- “碧云天上作鸾鸣”:在碧云之上发出如鸾鸟般的鸣叫,象征吉祥和荣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不似龙行不敢行”,将马比作龙,突出其高贵气质。
- 对比:如“金埒未登嘶若是”和“盐车犹驾瘦何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马的命运。
- 典故:如“曾经伯乐识长鸣”和“欲就燕昭买骏名”,使用历史典故,增加诗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马的命运,反映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寻的哀叹和对人才得到赏识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伯乐:象征识才之人。
- 金埒:象征高贵和荣耀。
- 盐车:象征被埋没和辛劳。
- 飞黄:象征神马和荣耀。
- 鸾鸣:象征吉祥和荣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伯乐”是指什么? A. 古代著名的马鉴赏家 B. 古代著名的诗人 C. 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答案:A
-
“金埒未登嘶若是”中的“金埒”是什么意思? A. 贵族的马场 B. 贵族的府邸 C. 贵族的宴会 答案:A
-
诗中的“燕昭”是指谁? A. 燕昭王 B. 燕昭公 C. 燕昭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同样通过对马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才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与韩琮的《咏马》:两者都通过对马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才的赞美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加直接和激烈,而韩琮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抒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韩琮的这首《咏马》。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