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怀天台华顶僧
作者: 齐己 〔唐代〕
华顶危临海,丹霞里石桥。
曾从国清寺,上看月明潮。
好鸟亲香火,狂泉喷泬寥。
欲归师智者,头白路迢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华顶山的壮丽景色,诗人站在悬崖边缘,俯瞰大海,远处有丹霞山的石桥。诗人曾经在国清寺中,欣赏过明月照耀下的潮水。鸟儿在香火旁栖息,狂暴的泉水喷涌而出,四周显得空旷寂寥。诗人希望能回到师父智者的身边,但这条回归之路却漫长而艰辛,白发苍苍的他感到路途的遥远。
注释
- 华顶:华顶山是天台山的最高峰,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名山。
- 丹霞:指丹霞地貌,通常指因红色岩石而形成的独特地貌。
- 国清寺:位于天台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
- 月明潮:指月光照耀下的潮水,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香火:指寺庙中燃香的火焰,象征着佛教的祭祀活动。
- 狂泉:形容泉水奔涌而出,气势磅礴。
- 师智者:指诗人的老师,寓意着对智慧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齐己,字景山,号隐堂,唐代诗人,以诗歌、禅宗思想和对自然的感悟而著称,常在山水之间游历,创作了大量描写山水景致和佛教思想的诗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游历天台山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师父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敬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齐己的《怀天台华顶僧》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山水诗,诗中展现了华顶山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师父的思念。开篇便以“华顶危临海”来描绘高耸入云的山顶与辽阔的海洋,形成对比,突显出自然的雄伟和诗人的渺小。接着,诗人回忆曾在国清寺的经历,描绘出月光下潮水的美丽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好鸟亲香火,狂泉喷泬寥”两句,不仅描绘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狂野,还隐喻了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有安静的心灵寄托,另一方面则是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智者师父的向往,尽管岁月已逝,白发苍苍,但对于智慧与心灵归宿的追求始终不变,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流露,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体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华顶危临海:华顶山高耸入云,俯瞰大海,展现出其险峻与壮丽。
- 丹霞里石桥:在丹霞地貌中,有一座石桥,暗示着自然的奇特与神奇。
- 曾从国清寺:诗人回忆自己曾经到访国清寺,展示了与宗教的联系。
- 上看月明潮:描写了月亮照耀下潮水的美好景象,充满诗意。
- 好鸟亲香火:鸟儿在香火旁栖息,象征着对佛教的尊重与宁静。
- 狂泉喷泬寥:泉水喷涌而出,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空旷。
- 欲归师智者:诗人渴望回到智者的身边,表达了对智慧的追求。
- 头白路迢迢:年华已逝,归路漫长,感慨人生的艰难与遥远。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华顶危临海,丹霞里石桥”,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如“好鸟亲香火”,使自然景物更具生机。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智慧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华顶:象征着高远和超脱。
- 丹霞:代表自然的奇特与美丽。
- 香火:象征着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 狂泉:展现生命的力量与奔放。
- 智者:象征智慧和精神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华顶”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天台山
- B. 黄山
- C. 泰山
-
“欲归师智者”中的“智者”指的是?
- A. 诗人的朋友
- B. 诗人的老师
- C. 诗人的父亲
-
诗中提到的“狂泉”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自然的力量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夜泊牛津》:表达对月光和自然的赞美,但情感上更为豪放。
解读:齐己的诗更具禅宗色彩,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对智慧的追求,而王维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山水与人情的交融,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