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居》

时间: 2025-01-01 13:41:27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

白话文翻译:

在邻近的井边,双树梧桐高耸,一只蝉在隔壁墙上鸣叫。
隐约可见旧林中的阳光,杂乱地照射在山间的堂屋里。
难以在这吟风的地方安静下来,最终只能清饮露水润喉。
老僧加添了庇护的物品,似乎任凭蝉声在残阳下喧闹。

注释:

  • 邻井:邻近的井,指诗人所居之处。
  • 双梧:指两棵梧桐树,象征高洁与孤独。
  • 蝉鸣:蝉的叫声,常用来表达夏日的气息。
  • 依稀:模糊不清,表示不太清楚。
  • 撩乱:形容光线杂乱,意象生动。
  • 吟风口:吟唱或抒怀的地方。
  • 饮露肠:意指饮用露水滋润喉咙,形容清凉与宁静。
  • 老僧:指寺中的和尚,象征修行的生活。

典故解析:

在古代诗词中,蝉常常象征着清高、孤独和对世俗的超脱。梧桐树则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二者结合在一起,暗示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号称“齐公”,是著名的禅宗诗人,擅长写诗以表达禅理和自然景观,作品常体现出清新脱俗的气质。

创作背景:

《寺居》创作于其隐居在寺庙时,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在自然与内心的和谐状态中所感受的清幽与孤独。

诗歌鉴赏:

《寺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山林寺庙生活图景。诗中前两句描绘了环境的细节,通过邻井的双梧和蝉鸣,营造出一种清雅、自然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山堂的情景,展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生活的随性。最后两句则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对比,展现出一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体来看,齐己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宁静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并引入了蝉声作为夏日的象征。
  2. 依稀旧林日,撩乱绕山堂:通过光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逝。
  3. 难嘿吟风口,终清饮露肠:表现出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渴望。
  4. 老僧加护物,应任噪残阳:最终回归到外在世界的喧闹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的冲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声比作夏日的象征,增强了季节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邻井双梧上,一蝉鸣隔墙”,对称工整,增添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宁静与喧闹、内心与外界的对立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梧桐:象征高洁与孤独。
  • :象征清高与孤独,常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 露水:象征清新与宁静,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了哪种环境?

    • A. 繁华市区
    • B. 宁静的山林寺庙
    • C. 喧闹的街道
  2. “老僧加护物”中的“护物”指的是什么?

    • A. 保护的物品
    • B. 供奉的佛像
    • C. 自然景物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独坐敬亭山》

诗词对比:

齐己与王维的山水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齐己更侧重于内心的反思与孤独,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