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担当山水册》 苏曼殊 〔近代〕 一代遗民痛劫灰,闻师陡听笑声哀。 滇边山色俱无那,迸入苍浪泼墨来。
白话文翻译:
一代遗民为国家的灭亡感到深深的痛苦,听到老师的笑声却感到悲哀。 云南边境的山色都显得无可奈何,仿佛化作苍茫的墨色泼洒而来。
注释:
- 遗民:指在国家灭亡后仍然怀念旧朝的人。
- 劫灰:佛教用语,指灾难后的残迹,这里比喻国家的灭亡。
- 滇边:指云南边境。
- 无那:无可奈何。
- 苍浪:苍茫的水波,这里比喻苍茫的墨色。
- 泼墨:中国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比喻山色的苍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画家,其诗风清新脱俗,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此诗创作于近代,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艺术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曼殊为一幅名为《担当山水册》的画作题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灭亡的痛心,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投入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遗民的视角,抒发了对国家灭亡的深切痛楚。首句“一代遗民痛劫灰”直接表达了遗民的悲痛,而“闻师陡听笑声哀”则通过对比,加深了这种悲痛的情感。后两句“滇边山色俱无那,迸入苍浪泼墨来”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是一首优秀的近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了遗民对国家灭亡的痛心。
- 第二句:通过笑声的哀婉,加深了遗民的悲痛。
- 第三句:描绘了云南边境山色的无可奈何。
- 第四句:将山色比作苍茫的墨色,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色比作苍茫的墨色,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笑声的哀婉与遗民的悲痛形成对比,加深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遗民对国家灭亡的痛心,以及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劫灰:象征国家的灭亡。
- 滇边山色:象征无可奈何的境地。
- 苍浪泼墨:象征艺术创作的苍茫和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劫灰”比喻什么? A. 国家的灭亡 B. 自然灾害 C. 战争的残迹 D. 艺术的创作 答案:A
-
诗中的“苍浪泼墨”比喻什么? A. 山色的苍茫 B. 水波的苍茫 C. 艺术的创作 D. 战争的残迹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曼殊的其他诗作,如《蝶恋花·春暮》等。
诗词对比:
- 与苏曼殊的其他诗作对比,如《蝶恋花·春暮》,可以发现其诗风的一致性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曼殊诗集》
- 《中国近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