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时间: 2025-01-06 14:20:26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

幸无白刃驱向前,

何用将身自弃捐。

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

妇人无力挽断衣,

舟沉身死悔难追。

公无渡河公自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王建的《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渡头恶天两岸远,
波涛塞川如叠坂。
幸无白刃驱向前,
何用将身自弃捐。
蛟龙啮尸鱼食血,
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
惜君性命还须取。
妇人无力挽断衣,
舟沉身死悔难追。
公无渡河公自为。

白话文翻译:

在渡头,天气恶劣,河的两岸遥远,
波涛汹涌,仿佛重叠的山坂。
幸好没有白刃逼迫着前行,
为何要自我抛弃,轻言放弃?
蛟龙啮噬尸体,鱼儿饮血,
黄泥直下,仿佛没有青天。
男子纵然轻视女子的劝告,
但珍惜生命还是最重要。
女子无力挽留衣物,
船沉了,性命丧失,后悔已为时已晚。
公啊,别渡河,公自为之。

注释:

  • 渡头:渡船的地方。
  • 恶天:恶劣的天气。
  • 波涛塞川:波涛汹涌,堵塞了河道。
  • 白刃:指刀剑,象征战争或危险。
  • 蛟龙:传说中的水中生物,常用来形容水中的危险。
  • 啮尸:吃尸体。
  • 青天:晴朗的天空,这里暗指绝望的境地。
  • 惜君性命:珍惜你的生命。
  • 挽断衣:尽力阻止的意思。
  • 舟沉身死:船沉没,性命丧失。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蛟龙啮尸”及“白刃”暗含了古代传说和战争的意象,反映出在艰难环境中对生命的反思和对危险的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显,号少华。王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他的诗歌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诗中反映出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生死抉择的无奈,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理智的呼唤。

诗歌鉴赏:

《公无渡河》是一首反映战争与生死的诗歌,王建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危急时刻做出选择。诗的开头描绘了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环境,波涛汹涌的河水和遥远的岸边,象征着生存的艰难和无奈。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对比了战斗的危险与生命的珍贵。特别是“蛟龙啮尸,鱼食血”一联,形象地描绘了生死存亡的紧迫感。诗中对男子轻视女子劝告的批判,透露出王建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思,强调了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以“公无渡河公自为”收尾,既是对他人的劝诫,也是对自己的警示,提醒人们要为自己的生存做出明智的选择。整首诗在情感上深邃而又引人深思,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王建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渡头恶天两岸远:描绘渡头的恶劣天气和遥远的两岸,设定了艰难的环境。
  2. 波涛塞川如叠坂:波涛汹涌,让人觉得河流如同重叠的山坡一般,暗示了自然的威力。
  3. 幸无白刃驱向前:庆幸没有敌人逼迫前行,反映出一种生存的无奈。
  4. 何用将身自弃捐:质疑自我放弃的意义,呼唤理智和勇气。
  5. 蛟龙啮尸鱼食血:形象地描绘了水中生物的凶狠,象征着生死的威胁。
  6. 黄泥直下无青天:绝望的环境,暗示生存的压力。
  7. 男儿纵轻妇人语:男子轻视女子的劝告,反映出性别歧视。
  8. 惜君性命还须取: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9. 妇人无力挽断衣:女子的无奈,表达对生存的渴望。
  10. 舟沉身死悔难追:暗示后悔已为时已晚,警示生死抉择的重要性。
  11. 公无渡河公自为:劝诫他人,呼唤对生命的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波涛如叠坂,形象生动。
  • 拟人:蛟龙啮尸,赋予生物以人性化特征。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死选择的深思,警示人们应在困境中保持理智,珍惜生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渡头:象征着生死的抉择。
  • 蛟龙:象征着危险与死亡。
  • 白刃:象征战争与冲突。
  • 舟沉:象征着绝望与后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公无渡河》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建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着: A. 生命
    B. 危险
    C. 爱情
    D. 自然

  3. “公无渡河公自为”意在劝诫: A. 要勇敢
    B. 珍惜生命
    C. 不要相信女人
    D. 要战斗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建的《公无渡河》和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但王建更关注个体生命的珍视,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国家的命运与沧桑。这两首诗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同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感受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建传记及其诗作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