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义里舍冬暮自贻》

时间: 2025-01-01 17:30:42

幽居不称在长安,沟浅浮春岸雪残。

板屋渐移方带野,

水车新入夜添寒。

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

满眼尘埃驰骛去,独寻烟竹剪渔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居不称在长安,沟浅浮春岸雪残。
板屋渐移方带野,水车新入夜添寒。
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
满眼尘埃驰骛去,独寻烟竹剪渔竿。

白话文翻译:

隐居在外乡,与长安的繁华相比并不称心,
小沟水浅,春天的岸边雪还未融化。
简陋的小屋逐渐向野外迁移,
夜晚的水车声带来了更多的寒意。
名声如有缘分终会显现,
但如果心离得远,岂能轻易宽慰?
满眼都是尘埃飘散而去,
我独自寻求烟竹,剪下渔竿。

注释:

  • 幽居:指隐居,隐居在远离喧嚣的地方。
  • 长安: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与权势。
  • :小水沟,象征生活的简朴。
  • 雪残:春夏之交,雪尚未完全融化,暗示时光的流逝。
  • 板屋:简单的木屋,表示生活的清贫。
  • 水车:用于灌溉的水车,象征农耕生活。
  • 名如有分:名声若有缘分,自然会显露。
  • 离心:心灵的距离,表示感情的疏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约842年-约909年),字子真,号青山,唐代诗人。他的诗主要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宣义里舍冬暮自贻》写于郑谷晚年,诗中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思考与感悟。通过描绘冬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表现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的向往。这首诗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惆怅和思索。

诗歌鉴赏:

郑谷的《宣义里舍冬暮自贻》是一首蕴含深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开篇“幽居不称在长安”,便流露出对繁华生活的厌倦,隐居的选择并未能带给他内心的满足,反而让他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接下来的描写“沟浅浮春岸雪残”,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刻画,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和孤独的氛围。

“板屋渐移方带野”一句,描绘了生活的简朴与艰辛,简陋的板屋在冬季的寒风中显得更加脆弱。水车“新入夜添寒”,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写实,更是对心境的一种映射。夜晚的寒冷与孤独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心情愈显沉重。

后半部分的“名如有分终须立,道若离心岂易宽”,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名声的显露与内心的离愁在此交汇,诗人意识到,名与利的追逐是无止境的,而心灵的距离却是难以弥补的。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细腻,勾勒出了一幅冷清的冬日图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反思,郑谷传达了对名利的不屑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幽居不称在长安:隐居在乡村,无法与长安的繁华相比,表达内心的失落。
  2. 沟浅浮春岸雪残:小水沟水浅,春天的岸边仍有残雪,描绘了春冬交替的自然景象。
  3. 板屋渐移方带野:简陋的房屋逐渐向野外迁移,暗示生活的贫困与简陋。
  4. 水车新入夜添寒:夜晚的水车声增添了寒意,营造出寒冷的氛围。
  5. 名如有分终须立:名声若有缘分,终会显现,反映对名声的淡然。
  6. 道若离心岂易宽:道理若与心相离,怎能轻易宽慰,表达内心的苦闷。
  7. 满眼尘埃驰骛去:满眼的尘埃飞扬而去,象征着往事的流逝与对现实的无奈。
  8. 独寻烟竹剪渔竿:独自寻求烟雾缭绕的竹林,剪下渔竿,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长安的繁华与乡村的简陋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雪、沟、水车等意象营造了冷清的氛围。
  • 隐喻:名声与心灵的距离,隐喻人生的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自然的宁静中反思内心的孤独和人生的意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居: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长安:象征繁华与权力,反映社会的繁忙与纷扰。
  • 雪残: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水车:象征传统的农耕生活,体现生活的艰辛。
  • 烟竹:象征隐逸与田园生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 A. 一种心情
    B. 唐代的都城
    C. 一种植物
    答案:B

  2. “板屋渐移方带野”中“板屋”象征: A. 豪华生活
    B. 贫困与简陋
    C. 诗人的心情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B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概论》

以上内容为对郑谷《宣义里舍冬暮自贻》的全面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