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夜调桐丝,欢来忽变手。非关曲有误,欲试知音否。
白话文翻译:
在深夜里弹奏着桐树丝弦,欢快的心情却突然变得沉重。这并不是因为乐曲出了错误,而是想要试探你是否能懂我的心声。
注释:
- 中夜:深夜。
- 调桐丝:弹奏用桐木制作的乐器的弦。
- 欢来忽变手:原本愉快的心情却突然改变。
- 非关曲有误:并不是乐曲出了错。
- 欲试知音否:想要试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心意。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自古代,尤以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其心声,因此被称为“知音”。在此诗中,作者借用“知音”来表达对理解者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景义,明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词常常融入音乐元素,表现出对乐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子夜歌》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音乐和情感的思考,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时,音乐更容易引发内心的共鸣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深夜的音乐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以“中夜调桐丝”开篇,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富有韵律的氛围,桐丝音乐的清脆和深沉在夜晚显得尤为动人。然而,随着“欢来忽变手”的出现,原本愉快的气氛被一丝忧虑所打破,诗人对情感的微妙变化捕捉得恰到好处。
“非关曲有误”不仅说明音乐本身没有问题,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与听者之间的情感共鸣缺失。诗人渴望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想要寻找能够理解他内心声音的人。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渴望使得整首诗显得深邃而富有哲理。
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中有着明确的对比和反转,前后情绪的变化更是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借助“知音”这一典故,诗人传达了对真挚理解者的渴望,使得读者不仅能体会到音乐的美,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中夜调桐丝:描绘了深夜弹奏桐丝乐器的情景,音乐的声音传递着情感。
- 欢来忽变手:原本愉快的情绪突变,暗示了内在情感的复杂性。
- 非关曲有误:表明问题并不在于音乐本身,而是情感的交流。
- 欲试知音否:表达了对能理解自己的人或情感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欢快与忧愁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借代:用“桐丝”象征音乐,传达情感。
-
主题思想:
- 本诗通过音乐表达了对情感理解的渴望,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知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桐丝:象征音乐和情感的交流,代表着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
- 中夜:代表着孤独、沉思的时刻,暗示内心的深邃。
- 知音:象征着理解与共鸣,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古筝
b) 琵琶
c) 桐丝
d) 笛子 -
诗人试图寻找的是什么? a) 知音
b) 乐曲
c) 朋友
d) 乐器 -
“非关曲有误”是指: a) 音乐出错
b) 情感问题
c) 演奏者失误
d) 乐器损坏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对比黎景义的《子夜歌》与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通过夜晚的场景表达内心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与壮志,而黎景义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流露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